正文 第十二章(1 / 1)

第十二章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若能兼具剛健奮進和寬厚柔順這兩種精神品格,那就達到了人生最高的境界。

《乾·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意謂:九五爻辭所說的“大人”,他的道德像天地一樣覆載萬物,他的聖明像日月一樣普照大地,他的施政像四時一樣井然有序,他示人吉凶像鬼神一樣奧妙莫測。他先於天象而行動,天不違背他;後於天象而處事,也能遵循天的變化規律。天尚且不違背他,何況人呢?何況鬼神呢?這裏所說的“大人”就是一個偉大的“正人君子”,是一個“聖人”,他掌握了宇宙運行的法則,他兼具天地的美德,他偉大而平凡,像堯舜一樣;而人人皆可成為堯舜,隻要他效天法地,終身努力。

《易·係辭下》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意謂:君子知曉隱微的前征,就知曉昭著的結局,知曉陰柔的功益,也知曉陽剛的效用,這是千萬人所瞻望景仰的傑出人物。說到底,真正的大人乃是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發展的規律,又兼具了天地剛柔兩種美德的人。

在人世間,一般的人往往是知陽剛而不知陰柔,或知陰柔而不知陽剛,在實踐中往往產生太剛則折或太柔則靡的現象,因此要提倡“中庸之道”來補救。而絕對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也難以實行,還是易經的“中道”之說更為合理可行。易經以二、五爻陰陽互補為中正之位,爻辭中說明,可以一方為主,陰陽互應,乃得亨利。陰陽剛柔的變化發展表現為“進退、存亡、得失”,所以《乾·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儒家強調陽剛的有為、進取,而常警惕“物極必反”,要知進而知退,知存而知亡,知得而知喪,而不是相反。孔子是聖人,凡信奉儒家哲學而身體力行的,也可成為聖人。

道家強調陰柔的無為、退讓,但其目的為無為而無不為,以退為進、以柔克剛,老子也是聖人。

陽剛陰柔側重任何一方都可以,但一定要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剛柔,對立統一,互補互濟,“知柔知剛,萬夫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