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1 / 1)

第十六章

易經強調“時位”須得當,如得時又得位則大吉大利;反之,失時失位則不吉不利。

易經上、下經卦合一共六爻,以一、三、五爻為陽位,二、四、六爻為陰位。陽居陽位,陰居陰位,為當位或得位。又認為上下卦之中位即二、五爻為“中正”之位。如第五爻位為陽爻所居,則既“當位”又處“尊位”,稱“九五之尊”,相當於帝皇之位了,當然吉利無比。

2009年7月1日當代中國兩位學問大家季羨林、任繼愈同時病逝。兩老相差五歲,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卻是同年同月同日死,享年都九十多歲,也可以說是同時代人。又看互聯網,知有許多評論。大致說來,季老較風光,任老較冷落。何哉?原因多方麵,但肯定與“時位”的“位”有關係。兩位都是北大教授,而季老曾任北大副校長,又任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任老隻是全國人大代表,曾任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國家圖書館館長。兩位的學術研究也各有所專長:任老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宗教學的教學和研究,在國學方麵成就卓越、影響深遠;季老側重於對印度語文、文學、曆史的研究,建樹頗多,無人可及。然而,社會一定要把“國家大師”的尊號送給季老,他要推也推不掉。這就可能與季老所處的“位”較高有關,參與的社會活動較多,社會影響較大,而社會的爭議也較多了。

可見,是否“得位”很重要。同一件藝術珍品,放到廁所裏和放到展覽館裏是大不一樣的。孔夫子的道德學問在他那個時代算是夠高深的了,然而他不得其位或不願謀位,則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也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歎!

“位”與“時”互相聯係,時位都恰當,就是既得其時,又得其位,一切都沒有問題。相反的,如果不得其時,又不得其位,那一定不行。老子對孔子說:“君子乘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蔂以行。”所以,如何識時、適時,如何進退,這是人生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大問題。《易經》說“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與時偕行”。孟子也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時位不屬於你的,就在那裏不要動了;時位屬於你的,則可大膽行事。

“得時”與“得位”相比,也許“得時”更重要。古詩雲:“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當“時來運轉”,英雄人物順勢而動,合乎“天時、地利、人和”,創大業,建大功,可大有一番作為;而當“時去運去”之時,即使英雄人物也由不得他,行動受阻,導致失敗。時勢和英雄互有影響,但畢竟是“時勢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