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否卦九五爻辭:“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係於苞桑。”否卦卦義為閉塞不通,但到了第五爻“休否”,即達休止否閉的局麵。當由否轉泰之時,雖漸趨吉,但更要有戒懼危亡之心。“苞桑”,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苞,叢生”,苞桑就是叢生的桑樹。另一種解釋,認為“苞”就是苞蘿,也叫鳥蘿,但不是鳥巢,而是一大團的草窠,上邊隻有一點點小籐吊著,風一吹,搖搖擺擺,非常危險。兩種解釋都可以:將要滅亡,將要滅亡,就可以像係結於叢生的桑樹一樣,安然無恙;或將要滅亡,將要滅亡,就可以像小藤係著的鳥蘿一樣,雖然危險卻仍無恙。這一爻辭就是告誡九五之“君”要“心存將危乃得固”的道理。
《易經》總是強調憂患意識。《係辭》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中古,指商末時期,“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記》),故多流露憂患思想。又說:“《易》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在《係辭》中,孔子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意謂: 凡是傾危的,都曾經逸樂安居其位;凡是滅亡的,都曾經自以為長保生存;凡是敗亂的,都曾經自持萬事整治。這說明,今日的“危”、“亡”、“亂”,都是來自於昔日的自恃其“安”、“存”、“治”,彼時沒有畏慎之心之故。孔子接著說:“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係於苞桑。’”經孔子這樣的闡發,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懼危則安”和“居安思危”的哲理深義。孔子還特別提出了履、謙、複、恒、損、益、困、井、巽九個卦,再三講如何防憂慮患以及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意義。
“其亡其亡,係於苞桑”所蘊含的“懼危能安”的哲理,又對後人產生了頗為深刻的影響。《潛夫論·思賢篇》曾就此發出一番議論:“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易》稱:‘其亡其亡,係於苞桑。’是故養壽之士,先病服藥;養世之君,先亂任賢。是以身常安而國脈永也。”孟子亦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憂患中反而延生,過於安樂反而早死,生死之事與有否憂患意識大大有關。
本人對於“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深有體會。我以前比較重視體育鍛煉,所以健康狀況較好,退休以後還是認為自己身體較好,像年輕人一樣工作,“知進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喪”,結果因壓力太大、工作太累而得了失眠、耳鳴等類似憂鬱症的症狀。後來在學《易》時,把自己的病當作病,重視它,注意服藥、飲食、休息、鍛煉,身體狀況大有改善,“是以不病”了。
“其亡其亡,係於苞桑”的憂患意識,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