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達爾文進化論思想廣為傳播的時候,生物學和進化論的思想也傳到法國,智力測驗量表的創始人比納就是從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學習中研究和發明智力測驗的。
比納原來學習法律,後來進入巴黎大學,於1884年獲得巴黎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889年他和H·博尼在巴黎大學創辦法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1892年任該室主任。1894年任巴黎大學心理學教授。1895年創辦法國第一種心理學雜誌《心理學年刊》。1903年他發表《智力的實驗研究》,這本書是他對兩個女兒(分別為13歲和14歲)進行實驗的成果。起先,他要求她們解決簡單的問題,然後讓她們回憶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並且提出以下的問題:你們怎樣思考那個對象?你們看見那個對象了嗎?你們看見時能說出那個對象的名稱嗎?這兩位被試有時能正確地報告出有什麼對象的意象,但有很多次否認有意象存在。此後,比納改變了原先的看法,承認有無意象的思維現象存在。他改變觀點後,認為心理學不應該像過去那樣隻研究那些細小的心理元素,而應該麵對重大複雜的對象。他的智力測驗工作就是以這種思想為出發點的。
1904年秋為了研究學校中學習不及格的學生,法國公共教育部聘請比納參加組織了一個委員會,研究智力落後兒童的教育問題。為了了解學生學習N好NNN,必須先了解哪些學生是因為智力落後,哪些學生是因為懶惰造成的。1905年他和醫生西蒙合作提出一組測驗。測驗內容包括從易到難的事物名稱,比較線條的長短,填充缺字的句子和簡易的問題等,這就是第一個比較可靠的智力測驗:《1905年量表》。這個量表測驗的對象是3~11歲的兒童,包括從易Ng隹的30個測驗項目。1908年和1911年經過兩次修整和公布使用後,這個測量表最終得到了人們的承認。
比納-西蒙量表問世傳播開後,1916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推孟根據美國學生的情況將它修改為斯坦福一比納智力量表。1937年和1960年又經過兩次修改。
下麵是斯坦福-比納量表部分年齡階段的測試題:
5歲組:(1)畫一張缺腿人的畫;(2)在測驗者示範後,將一張方塊紙折疊兩次,成為一個三角形;(3)給下列單字下定義:球、帽子、爐子;(4)描繪一個正方形;(5)辨認兩張畫片的同異;(6)把兩個三角形組成一個正方形。
8歲組:(1)從一張標準詞彙表上給8個單詞下定義:橘子、稻草、圖釘等;(2)盡可能回憶一個簡單故事的內容;(3)發現故事中荒唐和不合理的話。如一個人得了兩次感冒,第一次使他一命嗚呼,第二次很快就好了;(4)分辨以下單詞:飛機與風箏、海洋與河流;(5)知道海輪為什麼會開動,如果遇到一個迷了路的三歲兒童應該怎麼辦;(6)列舉一周內各天的名字。
上述年齡組的測驗題隻是斯坦福一比納(1960)量表兩個年齡段的測驗題,是為了說明舉例用的。全部測驗題的每個年齡組都是以6題為限,每題答對得2分,全部答對得12分,這恰好和一年12個月相當。如果一個5歲的兒童,他答對5歲組的全部測驗題即得60分,(12×5=60)表示他達到5歲兒童的智力水平。如果他又答對6歲組的4個測驗題則可加8分,如果他再答對7歲組的3題,那麼再加6分,如果再答對8歲組的2題則又加4分。這樣他所得的全部分數應該是60+8+6+4=78分。這是他通過測驗得到智力年齡的分數,簡稱為智齡。這個兒童的智齡為78。但他是5歲,按5周歲的實足年齡算,即實齡為60。這樣按智力商數公式計算即:智商=智力年齡/實足年齡×1 00=7 8/60×100=130。可見該5歲兒童屬於高智商範圍。因為經過研究發現,人類的智商按常態規律分配,即中間大兩頭小。它的分布情況如上圖表格所示。
如上所述,自比納創始的智力測驗量表問世以後,智力測驗運動得到很快的發展,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所測的智力是人的一般能力嗎?從日常生活經常出現的其他能力,如繪畫、音樂、文學、數學、體育、工程機械等等能力應如何看待?於是引起了智力、能力的概念如何下定義和怎樣分類等問題。這樣就產生了智力或能力的因素及其結果和分析的問題。智力的因素分析斯皮爾曼(1863~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