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她碰到了她的一個老朋友,這個人給了她莫大的鼓勵。戴絲開始了她的晚年事業。她知道,年紀並不是一種障礙或缺陷,相反的,由於多年的教學經驗,她現在更有能力把故事講得更好,更動人。
她先去找“福特基金會”,因為這個組織一直很積極推動文化工作。她把計劃寫下來,內容包括許多為幼兒園學童所設計的故事節目。她不僅用口講,並且那東西讓大家看,因此很容易被接受。她充滿溫馨和富有戲劇性的講述方式,是她大受歡迎。
如今,這名女學員已把自己的熱忱和信心帶到美國各地,並把歡樂帶給成千上萬個孩童。
人,活在世間,首先就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人能夠像你一樣活出你自己,別人能做到的,我一樣能做到。相信我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青少年也有自己的事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習慣地尋求別人的認同,就等於間接放棄了我們自己。相反,隻要我們青少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加上我們的努力,我們就能取得成功。凡事淺嚐輒止,最終一事無成
有一些人不是不願意為了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但是,卻總希望隻付出一點努力就取得成功。他們做任何事情,總是淺嚐輒止。 齊拉格說得好:“隻有失敗者希望馬上成功。最佳行為者懂得,成功是通過從部分成功中吸取經驗而一步步取得的。因此,任何事情在沒有做好之前都要努力去做。”
3年前,她還是一個大四的學生。暑假前,有一家美國機構的中國區總裁,到她所在的大學做了一場大型講座。講座內容十分出色,激發了她許多想法。她一邊聽講座一邊根據自己的感受寫了一篇文章,講座結束時,她突然有一個衝動:把自己寫的這篇文章送給那位老總看看。
這個念頭一出現,她就立刻又猶豫了:我行嗎?不會因此而丟臉吧?
但轉念又一想:丟臉就丟臉吧,反正以後可能再也見不到他了!於是在眾人的目光之下,她把這篇文章交給了老總。沒想到,兩天之後,她突然接到了這位老總打來的電話,告訴她說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希望她寫出更多這樣的好文章。
不久。她就開始實習了。她突然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去北京實習,將來到那裏發展!可在北京,她沒有熟人,唯一認識的就是這位老總。於是她想,能不能找他呢?這時,她又一次有了畏懼的念頭,那個“我不行”的想法,又開始在她頭腦裏打轉了。但是她還是一咬牙,向這位老總表達了自己的願望,並希望他能幫忙聯係一個新聞出版單位。
沒想到,這位日理萬機的老總,對她這種主動的精神十分欣賞,很快幫她聯係到了一家著名的報社,並鼓勵她發揮特長,走向成功。不到兩個月的實習,她就發表了好幾篇有分量的文章。在實習表上,報社給了她非常好的鑒定意見。畢業時,這份鑒定和她發表的文章,對她應聘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北京一家出版社很快就錄用了她。 正是有著這種“我能行”的堅定信念,她做得十分出色,很快成為單位的骨幹,3年的時間就成為了行內有名的年輕編輯。 其實,很多時候,隻要你帶著自信去敲門,就會發現它比你想象的更容易打開。我們青少年隻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