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遠離人生成長中的雷區——行為心理學(1)(1 / 3)

暴食——危害健康的殺手

暴食是一種常見的“節日綜合征”,是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特別是對於長期住校的學生,由於平時學校夥食較差,一回到家裏就狼吞虎咽吃很多,就算吃到吃不下了也會“再接再厲”。顯然,受這種暴食直接危害最大的是胃。由於在短時間內,大量的食物進入胃腸,會使胃腸負擔一下子加重,消化液的分泌量不足,以致大量湧人胃腸的食物不能被充分及時地消化吸收,而未經充分消化的食物在胃腸停留過久,會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導致嘔吐、腹痛、腹脹、腹瀉的發生,嚴重者可能會因劇烈的嘔吐、腹瀉而引起脫水。

醫學上講:“過食”會導致急性胃炎、胃黏膜撕裂、胃出血、胃黏膜脫垂,在胃腔壓力過高或嘔吐的時候還會引起賁門口的撕裂;有的患者甚至可以引起急性胃擴張。特別是對於一些老年人,由於其胃的蠕動能力下降,在暴食後,胃的擴張加重了心髒的負擔,直接對生命造成威脅;而對於那些本來就有慢性膽囊炎、慢性膽結石、胰腺炎的人,大魚大肉會使肝膽超負荷運轉,肝細胞代謝速度加快,膽汁分泌增加,造成肝功能損害,誘發膽囊炎、肝炎病人病情加重;同時由於胰腺也會大量分泌,十二指腸內壓力增高,會誘發急性胰腺炎,重症者甚至可能死亡。目前,研究發現:暴食後2小時,發生心髒病的危險機率增加4倍;發生腹瀉時,老年人會因大量丟失體液,全身血循環量減少,血液濃縮粘稠,流動緩慢,而引發腦動脈閉塞,腦血流中斷,腦梗塞形成。

為什麼暴食會造成這些危害呢?

我們都知道,食物中的養料必須先經過胃腸消化器官的消化,才能被人體所吸收和利用。所謂消化,就是把食物中不能被人體直接吸收的大分子營養物質,轉變為可以被人體直接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如把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等。

消化的附屬器官在食物的消化吸收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胰腺內分泌物胰島素可以調節血糖,外分泌物是多種消化酶:胰澱粉酶消化碳水化合物,如米飯;胰脂肪酶消化脂肪,如大肉;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消化蛋白質,如精肉。肝髒如同一個龐大的生化加工廠,肝細胞參與各種物質的代謝和合成,包括酒精的代謝,而且每天分泌約600~1200毫升的膽汁,經膽管進入膽囊儲存,需要時排入十二指腸,幫助脂肪的消化。而暴食要在短時間內需求大量的消化液,會明顯加重附屬消化器官的負擔。

胃腸壁中存在完整的神經係統網絡,大約有10億個神經細胞分成兩個密集的子網絡。其中腸肌間神經叢控製主要的胃腸道動力,腸粘膜下神經叢控製主要的粘膜感覺功能,進食後食物刺激粘膜下感覺神經細胞釋放神經遞質,“通知”肌間運動神經細胞,對胃腸道運動進行調控,保證人體每天有食欲和規律地排便。而暴食使生活極度不規律,情緒亢奮、精神緊張,從而導致胃腸道動力感覺係統失調而致病。

此外,暴食還會使血液過多的集中在腸胃等消化器官,使心髒、大腦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嚴重不足,使人困倦,學習效率下降。

經常是吃到胃痙攣的地步,享受各種食物帶來味覺的快感,都是平時不敢多碰的東西,想到最終都會吐掉,所以放心大膽的吃掉。高脂肪高熱量,蛋糕餅幹巧克力肥肉花生,一切想吃的東西。

林小姐就是一個暴食病患者。開始她的症狀不是很明顯,慢慢地演變成想吃的時候,就會吃掉一切可以被吃的東西,不管它味覺如何。能夠3分鍾吃掉一包餅幹,兩個小時吃掉正常人兩天吃的食物。吃到胃痛,然後吐,吐到整個人虛脫。

這就是一個暴實的例子,它是一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其實,飲食是一種文化,要求“飲食有節”,就是吃飯要定時、定量、定質。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暴食是不文明的行為。提倡飲食衛生,糾正不良行為,以免樂極生悲,害人害己。俗話說得好:“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一頓吃傷,三日渴湯”。為了你能有個好身體,請不要暴食。但是,如果因為暴食而出現頭暈腦脹、精神恍惚、腸胃不適、胸悶氣急、腹瀉或便秘等不良後果,或引起更嚴重的急性胃腸炎,甚至胃出血,也不必驚慌失措,症狀重者應及時就醫,進行正確處理,以防延誤。抽煙——其實一點也不酷

青少年吸煙主要是受周圍人的影響,尤其是受電影或電視劇中令人向往的男女主角的影響。我想,無論是好萊塢大片,還是港台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吸煙時“瀟灑”姿態的鏡頭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也許你還會認為很帥、很酷吧?由於覺得吸煙很酷,很多青少年競相“模仿”。但是,吸煙真的很酷嗎?

人類吸煙已有400多年的曆史,煙草原產於南美洲,當地印第安人把吸煙作為一種宗教儀式和祛病的良藥。1492年,哥倫布探險隊把煙草種子從美洲帶到西斑牙,後傳到歐洲和世界各地。據記載,煙草約在16世紀末從福建、廣東沿海地帶傳人我國。目前,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種植煙草,煙草的銷售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有12億人吸煙,每天吸掉百億支煙。我國有3億煙民,居世界之首,占全世界吸煙總數的1/4,男性吸煙率為61%,女性為7%,青少年和女性吸煙者不斷增加,國人對煙草危害的認識比較匱乏,變相的煙草廣告和影視人物的吸煙形象隨處可見,吸煙和反吸煙的媒體宣傳和鬥爭綿延不斷。據報道,6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大力開展戒煙運動,吸煙率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煙草商為了挽回經濟損失,把煙草傾銷給發展中國家,使這些地區的吸煙率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吸煙被稱為“21世紀的瘟疫”,全球每年有200萬人加入吸煙的行列,每年有270萬人死於煙草引起的各種疾病。 吸煙的中毒症狀不像吸毒那樣立即表現出來,而是若幹年後通過疾病的形式間接表現出來。煙草中的有害物質主要有一氮化碳、煙焦油和尼古丁,其中尼古丁是主要的成癮物質。尼古丁能迅速進入腦內,並在腦內蓄積,對中樞神經係統有先興奮後抑製的作用:開始興奮時出現震顫和痙攣,呼吸加快,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胃腸蠕動增加,最後很快轉為抑製。一般認為,尼古丁還不能完全形成軀體依賴,主要表現為精神依賴,自覺效果與可卡因相似,依賴強度比酒精弱。戒煙時會出現焦慮、興奮、打哈欠或全身不適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