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遠離人生成長中的雷區——行為心理學(1)(2 / 3)

吸煙成癮的原因之一是生物因素,除了尼古丁引起的欣快感外,遺傳因素也影響著人的吸煙行為,如單卵雙生同吸煙率為74%,異卵雙生同吸煙率隻有50%。此外,性格也有影響,研究發現:外向性格成為吸煙者的可能性為內向性格的2.5倍。我國兒童青少年吸煙的人數不斷增加,主要是心理和社會因素的作用:一方麵是對吸煙的認知不良;另一方麵是社會環境文化的影響。吸煙者常常錯誤地認為:香煙是“社會潤滑劑,可使社交更易成功,社會生活更為方便”;吸煙“有派頭、瀟灑,為別人點煙是友好的舉動、女性吸煙更有魅力”;吸煙可“調節情緒,改善思維,提高學習效率”。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好處”隻在吸煙成癮的人身上才表現出來,對廣大青少年來說吸煙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對中學生的吸煙動機調查表明,“交朋友需要、消遣、應付禮節、享受、仿效他人”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吸煙與學生的零用錢、對吸煙危害的認識、父母及家庭成員吸煙等因素相關。影視人物的示範作用也不容忽視,如主角思考問題時點煙,生活受挫時借煙消愁,這些生活方式對青少年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吸煙行為還會整合進日常生活習慣中,如養成‘‘飯後一支煙”的習慣。另外,吸煙還和社會因素相關,我國香煙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同時發達國家又不斷向我國傾銷煙草,調查表明:我國15歲以上男性吸煙者達61.01%,男教師和醫生吸煙率均超過50%,這些眾多的“榜樣”是導致青少年吸煙行為增多的重要原因。成年吸煙者有3/4是在青少年時期開始的。

吸煙給人類造成的危害和人類為吸煙付出的代價不可估量。吸煙耗費國家和個人的大量資金,對本人、他人和社會健康帶來巨大危害;吸煙與幾十種疾病密切相關,如肺癌、冠心病、高血壓、弱智、骨質疏鬆、維生素缺乏等;隨著人們對吸煙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吸煙隻會成為人際交往的障礙而不是“社會潤滑劑”。研究表明,被動吸煙的危害比主動吸煙更大,因被動吸煙者往往對香煙中的有害成分更為敏感,導致兒童的呼吸係統疾病增加、視覺和嗅覺器官發育障礙。據預測,如不加強控製吸煙,全國現有4億兒童青少年中約有2億可能染上吸煙惡習,其中將有5000萬人最終死於吸煙引起的各種疾病。

看完上麵可怕的數據,你還認為吸煙很酷嗎?

家住南京市的李女士有一個剛上初中一年級的兒子。這段時間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後,李女士都會在兒子身上仔細聞聞,“我主要是想聞聞兒子身上是否有煙草味,孩子剛到一個新的環境學習,很容易沾染上吸煙等壞毛病,我真是有些不放心。” 青少年吸煙是一種重要的成病行為和危害健康的行為。吸煙不僅嚴重危害個人的健康,還會更嚴重地危害你周圍人的健康,控製吸煙是關係到中華民族強盛的大事。 作為未來主人翁的青少年,應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自覺抵製吸煙;同時盡可能地對周圍吸煙的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阻他們遠離煙草。酗酒——並不是成熟的行為

目前我國青少年飲酒人數有上升的趨勢,據調查,我國酒民1.3億,“小酒民’’與日俱增;有報道,60%的小學生喝過酒,三分之一的中學生會喝酒,其中女學生占一定比例,96%的中學生一年內因參加宴席喝過酒,可見酒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容忽視。 酗酒對人有什麼影響呢? 酗酒會成癮。由於酗酒者眾多,人們在觀念上還難以接受它是一種吸毒行為。酒精對人腦組織的親合力大,依次抑製大腦皮層、脊髓、延腦,導致神經、精神症狀,提高痛閾。酒精雖具有鎮靜催眠作用,但不能作為鎮靜催眠藥使用。酗酒會造成機體各係統的功能失調,發生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對人類健康的危害顯而易見。我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中已將酒精中毒列入“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