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遠離人生成長中的雷區——行為心理學(1)(3 / 3)

酒精中毒是指由於過量飲酒造成的一種神經、精神障礙。慢性酒精中毒稱為酒依賴或酒癮,是一種非要飲酒不可的強迫心理狀態,可以連續或周期性出現。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用酒精依賴綜合征代替酒依賴,認為酒精中毒者的主要表現是對飲酒的失控,對酒精的渴求,存在戒斷症狀,對社會和家庭不負責任,生理、心理行為發生改變。長期飲酒者中止飲酒後會出現身體不適和戒斷症狀,導致兩種結果:對個人,即使身體受損也不能停止或減少飲酒;對社會,即使麵臨家庭解體或失去工作,仍不能節製飲酒。因此酗酒者常常陷入難以自拔的境地,對個人和社會造成危害。

1994年的一天,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從華盛頓飛回莫斯科,按照計劃,他將在途中與愛爾蘭總理雷諾茲進行40分鍾會談。就在離開華盛頓的前一天,美國總統克林頓宴請他,盡管餐桌上沒有烈酒,但葡萄酒卻是應有盡有,葉利欽隻吃了一小塊肉,卻頻頻舉杯,杯杯見底。葡萄酒上頭之後,葉利欽的話變得多了起來,說了不少粗話。翻譯官為了“淨化”他說的髒話.絞盡了腦汁。當飛機抵近會麵地點善農機場時,葉利欽酒醒了,夫人把襯衫遞給他,但他扣紐扣的手總不聽使喚。陪同的官員見事不妙,經過一番討論後,決定讓副總理代表總統與雷諾茲舉行短暫的會談。當副總理下機後,葉利欽掉下了眼淚,對陪同官員羞愧地說:“你們這麼做,讓我在世界麵前丟盡了臉。”

可見,過量飲酒不僅可以釀成悲劇性事件,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到個人甚至國家的形象。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就是其中的一個。

為什麼會酗酒成癮,可從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麵因素來分析。在生物因素上,酒精是致癌源,酗酒者有很強的酒精代謝酶係統,酗酒有遺傳傾向,同卵雙生酗酒高於一般人群,父母一方酗酒,子女酗酒的比例高,嗜酒者子女的酒精中毒發生率高出對照組的4~5倍,家族傾向的酒精中毒者發生年齡較早,多在20歲左右,中毒嚴重,需要治療。

在心理因素上,飲酒者常常是為了解除苦悶、緊張、焦慮和抑鬱等不良情緒而開始飲酒,酒精很快使人感覺不到緊張和恐懼。飲酒行為是重要的“社會調節劑”,可增加個人的勇氣與行為能力;社會適應不良的人會給自己開酒精處方。有人認為,酒精濫用和抑鬱症是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關係,濫用酒精是一種持續發展的精神病,酒精中毒是性格缺陷或環境適應不良的結果。嗜酒人格特征有被動、依賴、自我中心、反社會行為、易生悶氣、缺乏自尊、對人疏遠等。青少年嗜酒的心理原因還有模仿、從眾、抗拒父母、表現獨立性等,用過量飲酒來毀滅自己,懲罰父母,或表達自己長大成人的願望。

在社會因素上,不同的時代、地區、民俗和社會文化影響著人們的飲酒行為。飲酒成癮有著重要的社會文化和宗教根源,它是一個古老而又嚴重的世界性問題。古代人飲酒,除了藥用或宗教活動外,主要是娛樂和消遣。中世紀阿拉伯人將酒精蒸餾法傳人歐洲,酒精被歐洲人認為是長生不老藥,是治療百病的萬靈丹,稱之“威士忌”,意為“生命之泉”,借飲酒逍遙作樂,進行社交娛樂活動。在現代社會中飲酒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節日喜慶、孩子升學、婚嫁宴請、商務洽談都免不了飲酒,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飲酒行為不斷強化,特別是在社會病理和個體精神病理的影響下,飲酒者極易發展成為酒濫用和酒依賴。盡管社會經濟水平與酒的消費水平呈正比,但調查表明,酗酒現象仍多發生在貧民區,發生在社會低層中受失業困擾的社會經濟集團和種族集團,發生在傳統家庭紐帶和價值標準遭到破壞或處於急劇變化的文化集團,發生在社會高度緊張所造成的身心障礙患者身上。

此外,很多青少年酗酒還因為認為酗酒是行為成熟的表現。酗酒真的是行為成熟的表現嗎?

酗酒是一種成癮行為,是導致違法犯罪的因素之一。酒醉後,酒精破壞人的神經機能和心理活動,使興奮抑製過程發生紊亂,意識模糊,意誌失調,不能自主,對各種外界刺激失去正常反應,變得衝動、易怒、粗暴、不能自製,還會使人放棄責任感、道德感與法製觀念,發展不良的幫派交往和酒肉朋友,導致違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