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沒有觀察能力的人所缺乏的東西,用飛行員的行話來說,就是“環境感”,一種每時每刻都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的方位感。在這些人的腦海裏,對於周圍是怎樣的環境沒有明確的概念。讓他們走進一個擠滿人的陌生房間,給他們一次機會環顧四周,然後要求他們閉上眼睛,說出看到的東西。這些人們答案非常統一地都是人。
這些人就是那些對生活的細微變化熟視無睹的人。“我妻子剛提出了離婚。我從來沒發覺她有這樣的打算。”“我兒子磕藥已經有五年了,之前我卻一點兒也不知道。”“我和這家夥爭執不下,這畜生不知怎麼地給了我一拳,我看都沒看見。”諸如此類的話,就是出自那些從來不知該如何有效觀察的人之口。其實這種無能也不足為奇。畢竟從小到大,沒人教過我們該如何進行觀察。我們所接受的教育,無論是小學、高中還是大學,都沒有教人觀察的課程。我們的課堂上也從來沒有出現“王教授”。如果你自學習得觀察的本領,那麼你是幸運的。如果不是,那你這一輩子要錯過多少可以幫助你達到目的的有用信息呢?數量多到讓你難以置信!
成功地讀人——學習非語言行為、解碼行為背後的心理秘密和利用非語言行為來預測人們的行動——是一件值得你花時間的事情,也會對你所付出的精力給予豐富的回報。希望大家都能夠像柯南道爾說的那樣,通過對自己敏銳的洞察力,準確的判斷力的培養,從一滴水上推測出大西洋的存在,從生活中的一個小環節,推出整個生活鏈條的情況。
洞察力:做人做事第一項修煉
什麼是洞察力?簡單地說,洞察力是人們對個人認知、情感、行為的動機與相互關係的透徹分析。通俗地講,洞察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用心理學的原理和視角來歸納總結人的行為表現。洞察力是一種心靈的能力,憑借它,我們能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觀察形勢。它是專屬人類的望遠鏡。
洞察力能使我們在一切事情中認識困難,把握機遇。洞察力使我們做好了迎戰障礙的準備,在這些障礙還沒有化成足以阻擋我們的困難之前,我們就已經跨越了它們。洞察力使我們權衡利弊,妥善規劃。它把我們的思想和注意力引向正確的方向,讓它們不至於墮入沒有回報的歧途。當實際情況劇烈變動、發生轉折的關鍵時期,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小至一個單位、一個團隊、一個家庭、一個人,我們的洞察力如何,往往能夠決定事情的成敗。對於一切偉大成就而言,洞察力不可或缺,它是做人做事的第一項修煉。
古今中外,那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觀察力、洞察力最強的人。他們在紛繁的事物中,看到事物的主流;能從複雜的具體現象中,發現本質的帶有規律性的東西;能從艱難困苦的曲折中,看到光明的前景;能從發自青萍之末的微小變化中,感受到即將掀起的風暴。
春秋戰國時代,商鞅來到了魏國,由於智慧過人,很快就成為魏國相國公叔痤的家臣。不久,公叔痤就發現商鞅有治國安邦的才能,打算向魏惠王推薦,不料自己生起病來,而且越來越重。魏惠王聞訊,親自到相國府來探望公叔痤,並委婉地問道:“先生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寡人的社稷靠誰扶助呢?”
公叔痤道:“我正要向大王推薦一個人。我有個家臣名叫商鞅,是個治國安邦的奇才,大王如能將國家委托給他治理,我相信一定能使魏國迅速強盛起來。”
魏惠王低頭沒有做聲。過了一陣,魏惠王要告辭,公叔痤連忙屏去左右,悄悄地對他說:“大王如果不能重用他,就要趕快殺掉他,千萬不能讓他離開魏國。”
魏惠王應允而去,等他一走,公叔痤就喚商鞅過來,向他賠罪說:“剛才大王問我誰可以擔任相國,我推薦了你,大王沒有做聲。我身為大臣,不能不忠於國君,所以又對魏王說如果不能重用你,就一定要殺掉你。大王已經答應了,如今我先公後私,又告訴你,你趕快逃跑吧,不然就來不及了。”
商鞅聽了,淡淡一笑,從容不迫地說:“大王既然不肯聽你的話重用我,又怎會聽你的話殺掉我呢?你放心吧,我不會有危險的。”
果然,魏惠王離開相府後,並沒有像公叔痤所說的那樣去抓商鞅,而是長歎一聲,對左右的人說:“公叔痤病得太厲害了,真令人傷心啊!他竟然要寡人將國家委托給商鞅治理,如若不成,又要殺掉他。這不是太糊塗了麼?”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正在召賢,就應召到了秦國,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後來實行變法,使秦國很快富強起來。
三國時,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相持不下。孫策便準備率軍渡江北上,乘虛襲擊曹操的老巢許昌。這給久戰官渡不下的曹操帶來了一個難題:如果現在舍去袁紹,來日再興師征討,勢必要耗費更大的精力,因此不能丟棄眼前這個殲滅袁紹的大好戰機;但是,如果繼續屯兵官渡,而孫策果真渡江北上,許昌守備空虛,很可能失守,許昌一失,則根基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