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公式:誰影響了你的幸福?
想不想換一個工資更高的工作?當然想。為什麼要追求更多的工資呢?為了生活更富裕。生活更富裕為了什麼呢?
如果乞丐比蓋茨更加快樂,我們是應當羨慕蓋茨還是羨慕乞丐?如果幸福隻是一杯巧克力冰淇淋,這個世界也許會美好許多。
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有一個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在他看來,幸福取決於兩個因素:效用與欲望。
顯然,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說明,我們的幸福生活就是過上“令人滿意”的生活。當欲望既定時,人的幸福就取決於效用,效用越大越幸福;當效用既定時,欲望越小越幸福。總之,效用越大越幸福,欲望越低越幸福。
從個人和家庭的角度來看,欲望就是過上高品質的生活,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能滿足自己的愛好,能過上養尊處優的晚年,一生平安,無憂無慮。
一份20世紀末的社會調查問卷就曾關注“快樂”這個主題。調查的結果顯示:美國人快樂水平是比較高的,60%的人感到自己是快樂的。而中國大陸的情況卻令人沮喪:認為自己快樂的人隻有10%。其他各國情況不一。
在某一階段內,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但是無論多富有的人,他所擁有的財富都是有限的,即便衣食無憂的人,如果他有無窮願望,則難免“欲壑難平”。人的欲望總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從某種角度來看,無論效用有多大,與無限的欲望相比,幸福都等於零。
科恩說:“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他們隻知道,隻要有錢、有好車、有大房子,就是幸福。但是有了錢、有了好車、有了大房子的人,卻並不比其他的人幸福。”
學會享受生命,珍惜所擁有的,就是幸福。
狄德羅效應:誰挑動了你的欲望?
在法國的18世紀,有個叫丹尼斯·狄德羅的哲學家。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一天,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裏踱來踱去時,卻發現越踱越覺得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
慢慢地,舊物件挨個兒更新,先是桌子,然後是椅子、地毯,最後書房也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狄德羅終於坐在帝王氣十足的房間裏了,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他把這種感覺寫成文章,題目就叫《與舊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200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讀到了這篇文章後,發出了相同的感慨,並在她出版的《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狄德羅效應”,即新睡袍導致新書房、新領帶導致新西裝的攀升消費模式。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弗蘭克教授也信仰簡單主義,他在出版的《奢侈是一種熱病》中講了一個燒烤架的故事,與狄德羅的睡袍有異曲同工之效。
在20世紀80年代,弗蘭克教授花100美元買了一個燒烤架。後來烤架的點火鈕壞了,架板也生了鏽。弗蘭克教授在修理它還是買新烤架的抉擇中,猶豫了很久。當弗蘭克教授最終決定還是去買一個新烤架的時候,才發現燒烤產品的進步是那麼快。
弗蘭克教授的舊烤架可同時烤上兩隻火雞、一隻小乳豬和40斤玉米,這些功能對弗蘭克教授來說已經足夠了。當他得知這種烤架已經很落後,而換代產品售價5000美元時,他簡直無法想象其功能會是什麼樣。
弗蘭克教授最後還是選擇了修烤架,拒絕出巨資購買功能遠遠超出實際需要的烤架。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想,因為新烤架在美國的年創產值已經達到12億美元。為此,弗蘭克教授深刻地感覺到,這種無意義的先進產品正驅趕著人們不斷消費,人們對奢侈品的盲目欲望就像熱病一樣蔓延。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狄德羅效應無處不在,奢侈的熱病又四處蔓延,要想讓人們回歸簡單,真的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
互相攀比:你為什麼過得不快樂?
10年前,一個有錢人乘快艇到太平洋的小島上玩,出來迎接的島民對他說:“你們有錢人真好,真羨慕你們啊!”而這個人卻回答說:“別開玩笑了,我才羨慕你們呢!我努力工作存錢,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空閑的假期才可以來南方的島上遊玩,哪像你們可以每天享受生活,你們才是令人羨慕的呢!”
生活雖然不是很富裕,卻安全和平;可以獲得很多物質的人會陷入“這是理所當然”的錯覺中,而變得更貪得無厭,羨慕別人。
有的人一直抱怨“因為我沒學曆,所以不能出人頭地,真羨慕那些高學曆的人”或“我的身體沒有別人好,所以做什麼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