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股票的選擇上從來不人雲亦雲,他隻選擇自己認為好的、有經濟特點的公司,而且一旦選中了就長期持有,輕易不會出售,根本不管短期內別人的評價。也許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很多人在從眾效應麵前卻不能堅持自己的判斷。
在我們以往的投資中,是不是也會犯和那位石油大亨相同的錯誤——一味盲目地從眾呢?
無論是投資還是經管企業,我們都要避免從眾的陷阱,找到自己的財富增長點。熱門交易有可能會迅速變“冷”,相對的,冷門中也蘊含著機會。隨大流、一窩蜂是到不了成功彼岸的;在其他人都投了資的地方投資,你是不會發財的。隻有擺脫從眾效應的束縛,才能在投資事業上取得進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逆向運作: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成為精明的投資者,是因為他往往能夠在幾乎整個華爾街仇恨或者漠視一個企業的時候,看到它所具有的潛力,購買它的股票。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教導他,投資要注意三個方麵:一是在投資態度上,每時每刻都要保持謹慎,做到永遠不要虧損;二是在選股原則上,一定要保證股價明顯要比內在價值低;三是在安全程度上,一定要有足夠大的安全邊際。
那麼,在什麼時候我們才有機會找到符合後麵兩條的股票呢?巴菲特認為,這個機會就出現在市場犯下愚蠢錯誤的時候。這就像在打桌球的時候,你要想取勝,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一是你正常發揮不犯錯誤;二是對手犯下愚蠢的錯誤,你有機會得分。
對這一點,巴菲特說:“你一生能夠取得多大的投資業績,一是取決於你傾注在投資中的努力與聰明才智,二是取決於股票市場所表現出的愚蠢程度。市場表現越愚蠢,善於捕捉機會的投資者盈利概率就越大。”
在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他扮演的角色就是一隻雄獅,靜靜地趴在地上,關注著野牛群,等待其中的一頭野牛犯下愚蠢的重大錯誤,離開牛群。換句話說,在股票市場中,巴菲特認為,人們最愚蠢的兩種行為就是:過於恐懼和過於貪婪。
巴菲特說:“在投資世界,恐懼和貪婪這兩種傳染性極強的流行病,會一次又一次突然爆發,這種現象永遠存在。”也就是說,在股票市場中,恐懼和貪婪肯定會一再發生,當這兩種行為發生時,肯定會引起股票市場價格與價值的嚴重偏離。隻是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會發生,以及發生時後果有多嚴重。
但有一個明顯的現象:當別人過於貪婪時,市場會明顯被過於高估,這個時候你要懷有一顆恐懼之心,不要輕易買入;當市場過於恐懼而過度打壓股價時,會導致很多股票的股價被嚴重低估,別人都恐懼得不敢買入,這時你反而要大膽貪婪,逢低買入。
用巴菲特的話說,就是:“我們隻是設法在別人貪心的時候保持謹慎恐懼的態度,而在別人沮喪時貪婪。”也就是說,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投資者,就要設法在所有的人都小心謹慎的時候勇往直前。
當巴菲特在20世紀80年代購買通用食品和可口可樂公司股票的時候,整個華爾街都對此嗤之以鼻,都覺得這樣的交易實在缺乏吸引力。在他們的眼裏,通用食品是一個不怎麼活躍、墨守成規的食品公司,而可口可樂公司給人的印象雖然安全穩健,但對機構投資者毫無吸引力。
在巴菲特收購了通用食品的股權之後,由於物價的回落引起成本降低和消費增加,使得該公司的盈餘大幅提高。菲利普·莫裏斯公司(美國一家香煙製造公司)1985年收購通用食品公司時,巴菲特的投資足足增長了3倍。而自伯克希爾1988—1989年購買可口可樂公司股票以來,該公司的股價已經上漲了4倍之多。通過這些事例表明,巴菲特能夠毫無畏懼地采取購買行動,這種魄力非常人所能比。
在其他的案例中,巴菲特也表現出即使在金融恐慌期間,也不怕作出重大購買決策的膽識。1973—1974年間是空頭市場的最高點,巴菲特收購了華盛頓郵報公司,並在GEICO公司麵臨破產時,將它購買了下來。
他甚至在華盛頓公共電力供應係統拖欠大量債務時,大量購買它的債券。在1989年垃圾債券市場崩盤的時候,他卻在該年年底大量購進美國一家極大的餅幹製造公司的高值利率債券。
對此,巴菲特說:“價格下跌有一個相同的原因,是因為投資者持悲觀的態度,這種態度要麼是針對整個市場,要麼是針對特定的公司或產業。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希望能夠從事商業活動,這並不是因為我們喜歡悲觀的態度,而是由於這時候製造出來的價格我們比較喜歡,換句話說,理性投資者真正的敵人是樂觀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