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投資中的心理戰術——是誰搶走了你的錢?(4)(1 / 2)

許多管理者在和員工建立上司、雇員關係時,犯了大錯——把關係變成老師和學生。管理者對下屬扮演權威者的角色,會使雙方產生敵對的關係,使得有效的溝通中斷,最後變成誰也不聽誰的。

霍布森選擇效應:有自由才會有選擇

1631年,英國劍橋一個做馬匹生意的商人霍布森,在販馬時喜歡把所有馬匹都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並承諾:不管是買還是租用我的馬,隻要給一個價格,不管是否低廉都可以隨意挑選。但他又附加了一個條件:隻能挑選能牽出圈門的馬匹。實際上這是一個圈套,因為霍布森在馬圈上隻留了一個很小的門,大馬、肥馬、好馬根本出不去,隻有那些小馬、瘦馬才能出去。顯然,他的附加條件就等於告訴顧客沒得挑選。大家挑來選去,以為挑到了令自己滿意的馬,其實選擇的結果可想而知。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被人們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在我們的管理工作中,有很多現象與“霍布森選擇效應”相類似。比如,有些公司的管理者口頭上說要聽取下屬的意見,發揮群眾的創造性,但在對重大問題進行民主決策時,往往是下屬們還沒有開口或者雖然提出了意見,但還沒來得及進行充分的研究討論,自己就定調拍板了。又如,有的管理者在給下屬布置工作時,本可以交代完任務就放心地讓下屬去幹,但他們並不放心,總是告訴下屬應該如何去做。如果發現下屬在具體工作中稍有一點自己的想法,就很不高興,甚至對他們拍桌子說:“不換腦筋就換人”。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誰就無法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隻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供對比選擇,判斷才可能合理。如果一種判斷隻需要說“是”或“非”的話,這能算是判斷嗎?隻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方案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判斷,才能稱得上是科學準確的判斷。

因此,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就等於無從判斷,就等於扼殺創造。

激勵之術:有刺激才不敢懈怠

“馬蠅效應”來源於美國前總統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經曆,字麵解釋是:再懶惰的馬,隻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有一天,一位名叫巴恩的大銀行家到林肯的辦公室拜訪,碰巧正遇到參議員薩蒙·蔡斯從林肯的辦公室出來。於是,巴恩對林肯說:“如果你要重組內閣,千萬不要讓此人入選。”

林肯奇怪地問:“這是為什麼呢?”巴恩說:“因為他是個自大成性的家夥,他甚至認為他比你偉大得多。”林肯笑了,又問道:“哦,除了他以外,你還知道誰認為他比我偉大得多?”“不知道,”巴恩答道,“不過,你為什麼這樣問呢?”林肯說:“因為我要把他們全部選入我的內閣。”後來事實證明,巴恩的話是有道理的。蔡斯果然是個狂妄十足、極其自大而且嫉妒心極強的家夥。不過,他也的確是一個聰明且有才華的人。林肯對他十分器重,任命他為財政部長,並盡力與他減少摩擦。

目睹過蔡斯種種“惡行”並搜集了很多資料的《紐約時報》主編亨利·雷蒙頓拜訪林肯的時候,談到蔡斯正在狂熱地活動,謀求總統職位。

林肯卻以他一貫特有的幽默對雷蒙頓說:“雷蒙頓,你不是在農村長大的嗎?那你一定知道什麼是馬蠅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個農場犁玉米地,我吆喝馬,他扶犁,偏偏那匹馬很懶,老是磨洋工。但是,有一段時間它卻在地裏跑得飛快,我們差點兒都跟不上它了。到了地頭,我才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它的身上,於是我把馬蠅打落在地。我的兄弟問我為什麼要打掉它?我告訴他,不忍心讓馬被咬。我的兄弟說:‘哎呀,就是因為有那家夥,這匹馬才跑得那麼快’。”

然後,林肯又意味深長地對雷蒙頓說:“現在正好有一隻名叫‘總統欲’的馬蠅叮著蔡斯先生,那麼,隻要它能使蔡斯的那個部門不停地跑,我是不想打落它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重視“馬蠅效應”,一些大的企業,如IBM、微軟等都成了圈養“馬蠅”的典範。

事實上,差不多在每家企業裏,都有像蔡斯那樣狂妄自負、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的人。這些人往往具有更高的學曆、更強的能力、更獨到的技藝、更豐富的經驗。在知識與技能的優勢麵前,這些人表現得個性鮮明、我行我素。他們不會循規蹈矩,也不會輕易被權威折服,而且對利益、權勢、金錢有強烈的占有欲。由於不會輕易滿足,他們的身上都叮著些不斷刺激他們積極進取的“馬蠅”,所以他們才會表現得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