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教育的心理戰術——培養卓越不凡的孩子(2)(2 / 3)

手術後,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苦,他勇敢地忍受了這一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會有愉快的成功,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挫折。挫折是不會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也不是父母時刻嗬護就能避免的。要讓孩子知道,拒絕挫折,就等於拒絕成功。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麵對挫折的經驗,長大以後就無法更好地戰勝挫折。

教會孩子勇敢地麵對挫折,不但能使孩子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平穩,而且父母也會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但這種教導要從孩子還是幼兒的時候就開始,從小培養他們直麵挫折的意識和勇敢承受挫折的能力。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個性形成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一生會經曆許多痛苦和挫折,孩子經曆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就從吃藥打針開始。

看著孩子滿臉恐懼、渾身發抖、幾近絕望的樣子,聽著他世界末日般的哀求:“媽媽,媽媽,我怕,我怕,我不想打針。”家長不免有些心疼,但這是孩子必須經曆的,也是必須獨自承受的,因為人生的坎坷會遠不止於打針吃藥!

當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家長應教育孩子克服依賴思想,鼓勵孩子獨立麵對困難。隻有當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挫折帶來的痛苦體驗時,才會激發他們考慮如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若這個過程經常得到強化,孩子就會在挫折情景中由被動轉為主動,從而戰勝困難。

教會孩子麵對挫折、戰勝挫折,關鍵是要順其自然,順應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讓孩子明白生活有苦有樂,還孩子以生活的本來麵目,讓孩子認識挫折,經曆挫折,從而學會戰勝挫折的本領。

超限效應:不要過多地批評孩子

一次,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到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令人感動,就準備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錢。過了10分鍾後,牧師還在滔滔不絕,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裏拿走了2元錢。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都會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經常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對孩子做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事實上,父母對孩子沒有必要有錯必究。孩子身心發展水平較低,認知能力、思維水平、自我控製能力等比較差,犯一些小錯誤是難免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對其要求過於苛刻,以為不管多大的孩子幹了錯事都是非常糟糕的,是品行或道德問題,凡事上綱上線,搞“階級鬥爭”,甚至不惜用謾罵、體罰來糾錯,勢必造成負麵影響,使孩子受到重大的心理創傷。

一旦受到批評,孩子總需要一段時間來恢複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裏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這樣,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複歸平靜,犯錯違規的衝動沒有化解,反而被壓抑,成為一種心理情結,削弱了孩子的防禦能力與生存能力,使孩子的反抗心理高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