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賺錢的速度快得多。到2004年年底,我們也攢到了人生中第一個10萬,誰知中國的樓市在此時被魔鬼喚醒,海嘯般狂飆突進,摧毀一切渺小虛弱的個體。2005年3月,首付還夠買西四環的酈城,到7月,隻能去南城掃樓了。我們的積蓄本來能買90平方米的兩居來著,9月中旬,僅僅過去2個月,隻夠買80多平。沒學過經濟學原理?沒關係。生活生動地闡釋了什麼叫資產泡沫與流動性泛濫。這時專家跳出來發言了,“北京房價應該降30%,上海房價應該降40%。”要不,再等等?我險些棲身於溫吞的空方陣營,是你站出來指點迷津:趕快買,房價還會漲。
買房的消息傳回老家,爹娘一個勁兒地唏噓:抵得上俺們忙活半年。在他們看來,7500元一平方米是不可思議的價。3年後的2008,師弟們紛紛感歎,你賺大發了,四環內均價1萬4,已無樓可買。
幾天前,我看見了水木上一句留言,頗為感慨:“工作5年還沒買房真活該,2003年正是樓市低迷與蕭條之時。等到今天,踏空的不僅是黃金樓市,更是整個人生。”真要感謝你,在我不知理財為何物之時,你早早地告訴我什麼叫消費,什麼叫投資。並非所有人都擁有前瞻的眼光和投資的觀念。許多和我一樣來自小地方、隻知埋頭苦幹的兄弟們,太過關注腳下的麥田,以至於錯過一片璀璨的星空。
你的理論是,賺錢是為了花,隻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買到喜愛的商品,讓生活心曠神怡。而我的農民兄弟——這裏特指是出身農家畢業後留在大城市的兄弟,習慣於把人民幣緊緊地捏在手中。存折數字的增長讓他們癡迷。該買房時,他們在租房;該還貸時,他們寧可忍受7%的貸款利率,也要存上5年的定期。辛苦賺來的銀子在等待中縮水貶值。他們往往在房價的巔峰處,無可奈何地接下最後一棒;也曾天真地許願,賺夠100萬就回家買房。可等到那一天真的到來,老家的房價,二線、三線城市甚至鄉鎮的都已瘋長。這便是我和你的最大差別,根深蒂固的分歧、不可逾越的鴻溝也在於此。我曾經以為,學位、薪水、公司名氣一樣了,我們的人生便一樣了。事實上,差別不體現在顯而易見的符號上,而是體現在世世代代的傳承裏,體現在血液裏,體現在頭腦中。18年的積累,家庭出身、生活方式、財務觀念,造就了那樣一個你,也造就了這樣一個我,造就了你的疏狂佻達與我的保守持重。
當我還清貸款時,你買了第二套住房;上證指數6000點,當我好容易試水成為股民,你清倉離場,轉投金市;我每月寄1000元回去,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你笑嘻嘻地說,養老,我不啃老就不錯了;當我思考著要不要生孩子、養孩子的成本會在多大程度上折損生活品質時,4個老人已出錢出力幫你撫養起下一代;黃金周去一趟九寨溝挺好的了,你不滿足,你說德國太拘謹美國太隨意法國才是你向往的時尚之都……我的故事,是一代“移民”的真實寫照——迫不得已離鄉背井,祖國幅員遼闊,我卻像候鳥一樣輾轉遷徙,擇木而棲。
現行的社會體製,注定了大城市擁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生活便利。即便取得了一紙戶口,躋身融入的過程依然是充滿煎熬,5年、1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奮鬥才獲得土著們唾手可得的一切。曾經憤慨過,追尋過,如今,卻學會了不再抱怨,在一個又一個縫隙間心平氣和。差距固然存在,但並不令人遺憾,正是差距和為彌補差距所付出的努力,加強了生命的張力,使其更有層次更加多元。
可以想見的未來是,有一天我們的後代會相聚於迪斯尼(這點自信我還是有的),講起父親的故事,我的那一個,雖然不一定更精致更華彩,無疑曲折有趣得多。那個故事,關於獨立、勇氣、絕地反彈、起死回生,我給不起兒子名車豪宅,卻能給他一個不斷成長的心靈。我要跟他說,無論貧窮富貴,百萬家資或顛沛流離,都要一樣地從容豁達。至此,喝不喝咖啡又有什麼打緊呢?生活姿態的優雅與否,不取決於你所坐的位置、所持的器皿、所付的茶資。它取決於你品茗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