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沒用(1)(1 / 3)

在工作中,先不要考慮是否會被利用,也不要怕被人利用,人的價值其實正是來源於各種“被利用”。

你在為誰而工作?我們在為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工作。

“我隻不過是在為老板打工。”這種想法在現在的年輕人中有很強的代表性。在許多人看來,工作隻是一種簡單的雇傭關係——“我為公司幹活,公司付我一份報酬,等價交換而已。”做多做少、做好做壞,對自己意義並不大。人生離不開工作。工作不僅能使我們賺到養家糊口的薪水,還能鍛煉我們的意誌、拓展我們的才能、完善我們的人格……最終贏得社會的尊重,實現自己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工作真正是為了自己。

1901年,當安得魯·卡耐基創辦的鋼鐵公司被美國鋼鐵公司收購的時候,美國鋼鐵公司必須履行的合約之一就是給卡耐基公司首席執行官查爾斯·施瓦布支付那個時代聞所未聞、最低100萬美元的巨額年薪。這個要求,令美國鋼鐵公司的摩根甚是作難。那時,記錄在案的最高年薪也隻是10萬美元。摩根會見了施瓦布,含糊其詞地征求施瓦布的意見,他怎樣才能處理好這件事情。

“這個好辦。”施瓦布說著便將合約撕得粉碎。事實上,在此之前,卡耐基支付給施瓦布的年薪是130萬美元。“我並不在意他們支付給我多少薪水。”後來,施瓦布在接受福布斯雜誌采訪時告訴記者,“我並不是在金錢的刺激下才幹勁十足的,我相信,我所付出的,是一定能得到回報的。因此,我沒有1分鍾的猶豫,便撕掉了那份薪水合約。我為什麼要工作?我工作是為了在工作中找到滿足和樂趣。我知道,在發展中存在著滿足,在創造中也存在著滿足。

不是因為熱愛而工作的人,既不可能賺到更多的錢,也不可能找到更多的快樂。”從賓西法尼亞州的一個卑微的山村馬夫,到美國最著名的企業家之一,查爾斯·施瓦布成功的秘訣就是:他從不把薪水視為重要的因素,他隻關心新職位是否更適合他的發展,是否能給他帶來更多的快樂和滿足。他清楚,暫時的待遇多也罷,少也罷,與他將來注定要獲得的財富相比,太微不足道了。隻有快樂和滿足感才會讓他更加熱愛他的工作,同時,必然的結果以及快樂的副產品,更多的財富已經在不遠處向他頻頻招手了。

在當今社會,許多年輕人與查爾斯·施瓦布截然相反,他們從踏入社會的第一天起,就無任何責任心可言,以善於投機取巧為榮;老板一轉身就懈怠下來,沒有監督就沒有工作;工作推委塞責,劃地自封。懶散、消極、懷疑、抱怨……種種職業病如同瘟疫一樣在企業、政府機關、學校等機構中流行。我們到底是在為誰工作呢?工作著的人們都應該問問自己。如果不在35歲之前弄清這個問題,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我們極有可能與成功無緣。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我們都應將心態回歸於零:把自己放空,抱著學習的態度,將每一次任務都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經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如果人人都能從內心深處承認並接受“我們在為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工作”這樣一個樸素的理念,那麼責任、忠誠、敬業都將不再是空洞的口號。當我們開始推諉責任,當我們喪失工作激情,當我們對工作產生怨恨的時候,我們需要暫時停下手中的工作,靜靜反思一下這個簡單而又包含著深刻人生意義的問題。天下老板一般黑?

在抱怨自己受到壓榨成為奴隸之前,先看看自己是否是心理上的奴隸。“靠!昨天加班到晚上12點,晚飯也沒吃,還不給報銷打車費!”

“算了吧你,我更慘。辦公室的空調壞了,這麼熱的天,老板都不管,而隻管檢查我們今天的工作有沒有完成。”“你們那點事算什麼呀,身為編輯的我昨天竟被主編派到發行部去賣書,真是氣煞我也。他們簡直把我當成呼來喚去的奴隸了嘛。”

這類語言我們是不是聽著很熟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許多人認為自己正遭受著來自老板和上司的壓榨和奴役,而事實上並非如此,真正壓榨和奴役他們的是他們自己。資本從一出生就帶有原罪。如果我們用這種原罪觀來看待公司和老板,那我們看到的將永遠是黑暗,永遠是剝削。

一位長期經曆失業痛苦折磨的人向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世界上有善良無私的老板嗎?”我反問他:“你是在找慈善家吧?”把老板當成慈善家,將過多的社會責任強加給老板,這是問題的症結所在。社會給予老板許多燦爛的光環,也給予老板許多偏見和苛求。但是,老板就是老板,是一個商業經營者,老板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給窮人募捐,不是給無家可歸的人提供避難所——盡管他們能夠做到,並且有許多人都在那樣做,但這並不是他們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