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長毛雖然勢大,但以奴才來看,卻已承現強弩之末之勢。皇上,在朝各位大人都清楚,長毛起事於金田,洪逆分封的偽王也多為廣西人士。但現今廣西之地已被朝廷大軍奪回,長毛根基可以說不複存在,再加上長毛起事後一路北上,在尚未穩定江南全局之時就莽然打下南京,不能不說是一個敗招。”
肅順見鹹豐若有所思,微微一笑,繼續說道:“江南素來是朝廷賦稅重地,商賈、士紳、望族、學子頗多,長毛借口‘替天行道’一路殺得寸草不留,必然會激起地方反抗。何況,如今杭州未下,揚州也未攻,長毛卻饒道直取了南京、武昌,導致整個大軍首尾不應,前後難呼。所占之地可謂是星星點點,零亂不堪,根本就無法連成一片。”
“愛卿所言有理!有愛卿如此一說,朕明白了許多。”鹹豐聽後心中大定,臉色也好看了許多。不過他眉目中依舊有著一絲憂色:“不過……長毛之患不能不除,眼下朝廷本就賦稅困難,現今江南戰亂一起,漕運中斷,不出一年……戶部就將無銀可用了!”
“皇上聖明!”肅順應道:“平息江南之事的確迫在眉睫,但朝廷卻無雄厚兵力與長毛速戰而定。以奴才微見,可著向榮、和春、德興阿等人立即回兵,在直隸與江南之處招募兵丁,聚集兵力,設立大營。此來,一能防止長毛乘勝北進,二來可以大營為靠,訓練士卒。如此一來,進可攻、退可守,當為上策!”
“把向大人、和大人、德大人等人召回不妥吧?肅大人難道忘了,如今不光是南京,還有武昌一城也在長毛手中。向大人、和大人、德大人正駐防長沙,彙集兵力準備奪回武昌,如果把他們調走,長毛不是就直入湘境了麼?江南賦稅雖然重要,但湖廣之地也丟不得啊!難不成肅大人沒聽聞過‘湖廣熟,天下足’麼?”肅順建議一出,刑部尚書朱鳳標立即出言反對。
朱鳳標站出班來,向鹹豐說道:“皇上!微臣覺得肅中堂提議建大營一事可以商酌,但絕對不能把向大人、和大人、德大人等人召回。一旦被長毛拿下湖廣兩地,朝廷既失去了江南賦稅來源,又無糧草之基,到時候大局可不堪設想啊!”
朱鳳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第二十一世孫,道光十二年,進士及第殿試一甲二名欽點為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山東鄉試副考官、上書房擢侍講、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署戶部侍郎、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工部尚書、刑部尚書。是朝中不亞於倭仁的理學大家,更是一位老資格的重臣。他平日雖話不多,但往往出語一言的中,他反對的理由剛一說完,朝臣中就有不少人連連點頭,應聲附和,就連剛才還覺得肅順有道理的鹹豐也猶豫了起來。
“朱大人的話有理,但朱大人請別忘了,如今湖廣一地除了向榮、和春、德興阿等人外,還有其它官兵駐紮。而且曾國藩、左宗棠如今練勇有成,雖尚不能用來攻城陷地,但守住湖廣門戶應該還是沒問題的。況且如今南京已下,朝廷如不早做對策,等長毛衝進直隸,打到京城的話,到那時候,就算占住湖廣又有什麼用呢?”
肅順對鹹豐知之甚深,要是太平軍真的繼續北進的話,保證鹹豐到時候會慌了手腳,到處征調勤王之師的。如果真是那樣,整個局勢就全亂了,所以肅順考慮周全,權衡利弊之後,才會提出先把兵調回來組建大營,而把湖廣一地丟給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去處理。
另外,肅順心裏還有一層意思在。把湖廣之地交給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倒不是說肅順對他們異常信任,實際上卻有著十二分的提防之心。以大清立國以來,非滿臣(旗人,包括漢軍旗)外,漢臣不掌兵已成了慣例,而如今曾國藩、左宗堂大辦團練,招募鄉勇,這種情況已經大大威脅到了滿人的根本。
雖說團練鄉勇是出於皇帝的授命,招募來也是用於和太平天國作戰。但肅順總覺得其中有莫大的危險,他怕有朝一日這些漢臣兵權在握會不聽朝廷號令,再來一次康朝的三藩之亂。出於這個原因,肅順才故意這麼做,這樣一來,既可以把朝廷的主要兵力調回來守衛直隸,也可以行借刀殺人之計,用太平軍之手去消耗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實力。如果算盤打得好的話,肅順巴不得到時候曾、左兩人和太平軍打得兩敗俱傷,最後朝廷就可以輕輕巧巧地奪回他們手中的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