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這一切的時候,這位女士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她的家庭生活因為懂得感恩而變得有聲有色。
我們有時很忙,再加上家庭生活本來就有些煩瑣,這使得多數人忘記了感恩。倘若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主動去做他們的分內之事,那麼家庭成員之間就不至於因家務雜事而產生怨恨與分歧了。
有人說:“我們關心的遠比我們知道的少,我們知道的遠比我們所愛的少,我們所愛的遠比我們所能愛的少,就這一點來看我們表現得遠比真正的我們少。”生活中的你我不是不懂得感恩,而是我們可能會認為對於自己的家人沒有必要去感恩,家人為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應該的,因此,我們接受得心安理得,但是如果是外人為我們做了一些什麼事情,我們往往會記掛在心。這顯然是個誤區。感恩的心,不隻停留在對幫助過你的人身上,還應施與父母、伴侶、兄弟姐妹、朋友、子女身上。
生活安穩時,表達感激很容易;生活困窘時,表達感激更富於挑戰性。經濟困難,長期的病痛折磨,親人離世和夫妻不和都會使你陷入困境,令人心煩。雖然痛苦難以避免,但如何看待痛苦卻是可以選擇的。正麵、感恩地看待痛苦使我們更為堅強、賢明,更加熱愛今天。
曾有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研討會,其議題是“人類產生的多級能量”。
與會者將人類產生的能量分為七個不同的級別。第一級能量是依據冷漠的情感和富有犧牲精神的思想而定義的;處於第二級別的人有激憤的情感和鬥爭的思想……能量等級越高的人,他的情感和思想也就越活躍。在第七個級別中,人可以體驗到無條件的愛和無責難的思想。人類的平均能量級為2.5。要想獲得安寧與喜悅,個人的能量必須提升到5~6級。
那麼我們該怎樣提升自己的能量級,開啟愉悅的心門呢?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培養感恩的態度。用感恩的眼神看待每個人。傾聽愛你之人和你所愛之人的內心。每天說些感謝的話,感謝生命帶給你的教訓與祝福。
你經曆的情感和懷有的感恩越多,你就會更深刻地認識到你收獲的珍貴,你將會始終對生活充滿希望,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熱情,你的人生觀也將會在生命的進程中不斷地完善,你的家庭生活也會其樂融融。
空巢心理:把關心真正送到父母的心裏
中國人的觀念中更看重天倫之樂,在多數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心中,兒孫繞膝才是理想的晚年生活。然而,由於社會文化的變遷,大家庭逐漸解體,社會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以核心家庭為基礎,再加上工作調動、人口流動、住房緊張、年輕人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等原因,使得人們心目中傳統的家庭觀念日益淡薄緊張,從而導致子女不能或不願與父母住在一起。而中國的傳統思想是“養兒為防老”,因此,人歲數大了以後,就會不覺間對子女有一種依賴,也因此會變得敏感、脆弱,倘若這時再受到子女的冷落,就會感到孤獨、空虛、落寞、傷感等,因此導致精神委靡,顧影自憐,甚至經常偷偷哭泣,倘若老人又體弱多病、行動不便,這種消極感便會進一步加重。這就是空巢心理。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我們絕大多數人也都能夠真切地關愛自己的父母。在父母年老的時候,都會盡自己所能,為父母創造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讓父母吃好、穿好、住好。但卻由於自己的繁忙,或者因為自己的大意,而忘記了父母還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們更需要的是兒女的關心而不僅僅是金錢。
曾有一篇新聞,報道的是哈爾濱市一位71歲的老人,每月有2200元的退休金,有單獨的65平方米的兩室一廳住房,家中雇有一個保姆,每月費用450元,由兒女共同承擔。令人無法理解的是,老人卻以無人贍養的名義起訴自己的兒子,要求他必須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對自己進行精神安撫。老人在材料中寫道:“我沒有物質上的贍養要求,我有能力養活自己,不要求兒子給予我錢物。但我要求兒子關心、體貼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周末保姆休息時,應來探望我、照顧我,不應留我一個人在家。此外,平時要來電話詢問我的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