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當人的情緒處於不良狀態時,其思維方式、行為等都會低於平常水平。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呢?
當你碰上了一些令人不安或出乎意料的事,你是不是也會心慌意亂、手足無措呢?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有這些感受,這時家長的著急、追問、斥責、命令等都隻會讓孩子更加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家長想讓孩子說出事情的緣由,並且用正確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事情,就必須首先接納孩子的錯誤、疏導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的情緒好起來。
這正是父母們為孩子包紮心靈傷口的主要方式。在這個過程中,理解、同情、真誠、愛等都是能夠讓孩子感到被理解、有溫暖以及得到支持的方法,值得家長們參考。
此外,當家長們完成傷口包紮後,進一步的梳理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這能夠幫助孩子理清受傷的原因,找到避免再次受傷的方法以及塑造健全的心理。
梳理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家長們先通過開放式的問題獲得信息,然後根據具體情況,通過各種提問方式,引發孩子思考,一步一步地引導孩子自己去找到解決方法。就像上麵的那位母親一樣,通過梳理問題,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而且還培養起孩子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禁果效應:把握子女的成長規律
禁果效應,指一些事物因為是被禁止的,反而更加讓人關注,使更多的人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並且越是禁止得嚴,違禁者也會更加積極地違反。
生活中,有的家長總是喜歡禁止孩子做這做那,不讓孩子讀閑書,禁止孩子早戀,反對孩子玩網絡遊戲、聊天,不準孩子逛酒吧、參加舞會等。結果越是禁止得厲害,孩子反而把每一項禁令都觸犯個遍,這些都是禁果效應所帶來的影響。
很多做父母的都有這樣的感受,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孩子變得不好調教了,甚至專門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孩子正常的“逆反心理”。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孩子開始長大的標誌,想要獨立的思想越來越明顯。想要向別人證明自己是大人了,但是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能恰當地理解自尊,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做是成人,於是就開始產生逆反心理。
其實,孩子有逆反心理,對家長來說,也不是什麼很大的問題,這是每個孩子正常的生理周期反應。隻要父母指導得法,是完全可以順利地度過的。
一個孩子臨近考試時決心要努力複習,期末考試打一個翻身仗。他在學校刻苦學習了一整天,晚上回家之後感覺很疲勞,就決定小小地放縱一下,先看一集電視劇再溫習功課。但是,看電視的過程中,這個孩子心裏總是不踏實,想著自己還有一些功課沒有做完,於是,決心不看電視回到自己房間看書去,就在他快要走進自己房門的刹那,身後傳來了母親的聲音:“快考試了,你要好好複習。”瞬間,已經快要達到頂點的學習熱情突然被澆滅,這個孩子撅著嘴小聲嘟囔著:“就衝你這句話,今天我不學習了。”
為了感覺自己是有主見的,為了顯示自己是獨立的而不是人雲亦雲的,孩子會對父母的話形成抵觸和對抗。你讓他做的他偏不愛做,即使你說的是對的。人就是這樣,壓迫越大,反抗越大。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知道的事情會越來越多,見的世麵越來越廣,隨之不知道的東西就會增多,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形成自己的獨特人生觀、價值觀。他們的價值觀往往與父母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他們想要強迫自己的父母同意自己的觀點。這個時候的孩子,屬於“心理斷乳期”,這個時期,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卻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表看法,但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麵。知道了“心理斷乳期”孩子的這些特點後,家長對待孩子們就更應避免簡單粗暴,當然也不能用“哄騙”的方法來對待他們。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麼場合,看到孩子的毛病,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們的批評是正確的,也會使孩子感到丟麵子,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受到貶低和損害,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形成對他們的逆反心理。其實,如果能夠“反彈琵琶”地運用禁果效應,往往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蘇洵以及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都是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蘇軾和蘇轍小時候非常頑皮,也不喜歡讀書。蘇洵多次曉之以理,卻沒有什麼成效。最後,蘇洵想了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