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孩子玩耍時,他就神秘兮兮地躲進房裏讀書。孩子好奇地想看看父親究竟在幹什麼,可孩子們一來,他就立即將書“藏”起來。孩子們好奇極了,於是便趁父親不在家時,將書“偷”出來,想看看到底是什麼讓父親這麼神秘。
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蘇軾和蘇轍開始研究起書來,並漸漸地把讀書當成了一種樂趣,從而踏上了成才之路。
蘇洵“反彈琵琶”地利用禁果效應,來教育孩子,這才將孩子們引導上正軌。試想,如果他當時采用“棍棒”來禁止孩子們,結果恐怕就是完全相反了。生活中,如果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我們對孩子、學生、下屬的教育,都可以借鑒一下蘇洵的方式。
從“禁果效應”的消極方麵來看,我們還要注意避免陷入“越禁越難禁”的惡性循環。比如性、早戀等,與其禁止它們,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將性和早戀的問題明白地講解給孩子知道,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然後再加以適當的引導,這樣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瓦拉赫效應:開啟孩子的智慧之門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然而,他成長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幾經波折。
一開始,他選擇學習文學,結果老師給他的評語是:“……難於造就的文學之才。”然後,他又改學油畫,可惜無論他怎樣努力,他的油畫成績永遠是倒數第一……瓦拉赫做了許多不同的嚐試,除了他的化學老師,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認為他如此“笨拙”,根本無望成才。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嚴謹踏實,具備很好的實驗素質,並將瓦拉赫引上了化學研究之路。
從此,“文學白癡”、“藝術的朽木”變成了化學領域“前程遠大”的高才生,並且最終於1910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經營自己的長處才能使人生增值,經營自己的短處隻會使人生貶值,這就是“瓦拉赫效應”。人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是有強有弱,在一方麵弱勢,並不代表在其他方麵也同樣低能,隻要能夠找到孩子智能的最佳點,並予以經營,就一定能使孩子獲得成功。
人的智力至少可以分成數學、邏輯、語言、音樂、空間思維、運動、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以及如何實現理想和對待人生中的恐懼與障礙7個方麵的能力。這7種能力,每一種都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每一種能力都能夠推動個人去成功。這些智能所表現出來的不同優勢及不同的優勢組合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智能的千差萬別。愛因斯坦在數學方麵智能卓越,所以他成了科學家;高爾基語言能力非比尋常,所以他成了文學巨匠;凡·高空間思維能力卓著,所以他成了大名鼎鼎的畫家……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長處,隻要善於經營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就;相反,要想在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有所成就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愛因斯坦不能成為畫家,高爾基不是科學家,而凡·高也不是文學家。
了解瓦拉赫效應,能夠使母親們免於陷入教育孩子的誤區之中。
由於現行的人才選拔製度和升學考試壓力的存在,許多母親都會單純用考試來區分孩子的智力高低,甚至預言孩子未來的成就和貢獻。因此,一旦孩子考試分數不理想,母親們就驚恐萬分,動輒對孩子嚴詞批評。實際上,這是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每個孩子的智能優勢不同,有的孩子在數學和語言方麵具有天賦,學習成績自然就好;而有的孩子在這兩方麵智能有所欠缺,即使非常努力卻仍然表現平平。但是,學習成績不好,在數學和語言方麵沒有天賦的孩子並不等於在其他方麵也沒有天賦,並不等於未來一定就一無所成。
每一個母親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不能將分數當做一切的標準,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觀察孩子的興趣愛好,分析孩子表現優秀或表現不佳的原因,從而找到孩子潛能的最佳點,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引導,並創造一定的學習條件,這樣就可能點燃孩子的智慧火花。一旦通過你的引導,孩子在自己所擅長的方麵取得了成績,就會信心大增,進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而且這還會帶動孩子學習其他方麵知識的積極性。
生活中,許多母親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完全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強製子女學什麼。這樣的做法很有可能會限製孩子的發展,扼殺孩子的學習潛能,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誤區。因此,做母親的要想孩子成才,就首先要放手讓孩子去接觸他喜歡的東西,給他機會找到自己的優勢方向。這樣,家長們就再也不用為怎樣才能讓孩子前途光明而發愁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