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步入社會,女人要做交際場上最美的風景(1)(2 / 3)

(5)接納自己、信任自己。社交恐懼症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種表現。從現在開始,停止對自己的挑剔、批判、責難,也不要一恐懼就逃跑。要知道,如果自己都不接納自己,那麼這個世界上還有誰會接納你呢?

(6)關注社交本身,而非自己的表現。將注意力轉移到怎樣才能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怎樣才能發掘對方的優點等事情上來,這樣就能夠自然從容了。

(7)選擇那些目光友善的人作為交往對象。友善的人比較懂得如何尊重一個人,我們也比較容易從他們那裏獲得認可,進而建立起我們的社交自信。

(8)不刻意迎合別人。壓抑自己、迎合別人和外界的做法並不可取。一方麵,這樣的方式會讓對方無法了解到真實的我們;另一方麵,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讓自己排斥社交活動。

牢記上述的技巧和心理調整辦法,時時拿出來多用用。慢慢地,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拋開了恐懼,也能與人親密接觸,愉快交往了,而成為社交女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親和效應:拉近與周圍人的距離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會因為彼此間在某些方麵比較相似而感到相互之間更加容易接近;而這種相互接近,通常又會催生彼此之間的親切感,進而更加樂於接近對方、體諒對方。心理學上,把人際交往中的雙方由接近而親密、由親密而進一步接近的這種相互作用叫做“親和效應”,也叫“近水樓台效應”。心理學家們通常用“自己人”來形容這種親和關係。

心理學家懷特做了一個針對派克森林的郊區居民點的友誼模式的調查研究:

派克森林的居民到這裏定居的時間相差不遠。他們的住房的外觀都很相似,居民大都是隨機選取了自己住房的位置,因此,誰和誰成為鄰居都帶有偶然性和隨機性。

接下來,懷特對這裏居民的社交對象和交往頻率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他發現,人們的社交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鄰近性,他們的交往對象幾乎都是離自己家幾個街區範圍以內的居民。

由此可見,住得很近的人明顯地容易建立友誼,更容易彼此喜歡和吸引,更容易成為朋友。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對人們的人際關係的親疏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空間上的距離,興趣上的距離、喜好上的距離等也對人際關係有著重要影響。有親和力的女人、善於拉近與他人的距離的女人往往都擁有很好的人緣;反之,則會為人所疏遠、冷遇。

勞倫來自洛杉磯,是位經驗豐富的女商人。她有著時髦的行頭,講究品位。因為想放慢生活節奏、得到更多的歸屬感,勞倫搬到西南部的一個小城鎮。她喜歡這個城市和那裏的居民,但是她感到自己在那裏並不受歡迎。她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還是她的同事給她指出,她的衣著談吐讓當地人覺得她是在裝腔作勢,讓人產生一種距離感。於是,勞倫開始改變自己的穿著和說話方式,她穿著很隨意的衣服,與當地人談論當地的事情,試著讓自己多參加當地人的社交活動,試著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容易接近。慢慢地,她發現自己與新鄰居和新同事都變得更加容易交流了。

在人際交往和認知過程中,往往存在一種傾向,即對於自己較為親近的對象,會更加樂於接近。人都喜歡待在熟悉的環境裏,和熟悉的、和善的朋友交流。這不僅讓我們覺得沒有危險,而且這種氛圍更具感染力。

也就是說,親和力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什麼是親和力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親和力是與他人共享同一個空間的能力;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感染力,是人性隨和,性格淡然,保持平常心的一種表現,讓人感覺很麵善,很舒服,很自然;是在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促使交際主客體凝聚,從而產生和諧的交際意境,使交際更順利、更令人愉悅。

在人際交往中,服飾、言行、眼神等都在向別人傳達著某種信息,而親和力也就從這些細節中體現出來。親和力強的人往往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一句話就能迅速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與男性相比,由於女性天生少了一種攻擊性而更加具有與生俱來的親和力優勢,因此,女人們一定要好好利用這上天賦予的資源,用微笑、熱情、溫柔、體貼增加自己的親和力指數,進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盧維斯定理:讓謙虛的心為人生護航

盧維斯定理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盧維斯提出的,它向人們揭示了把握謙虛尺度的方法。盧維斯認為,謙虛是一種美德,真正的謙虛並不是把自己看得很低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真正的謙虛是不誇耀自己,把自己和別人都擺在正確的位置上,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盲目地誇大別人的能力和否定自己的能力都不是真正的謙虛。

作為女人,你可以美麗到讓人驚豔,可以幹練到讓男人也自歎不如,可以有錢到左手LV右手CHANEL,但是你卻不可以不謙虛。謙虛對於女人來說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護航器。雅芳總裁鍾彬嫻就曾說過:“謙虛的美德+女性風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