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身教重於言傳(1 / 1)

庫爾特·勒溫

揭示集體的約束力

如果要改變別人的習慣,用什麼方法好呢?首先可以采用專家講座的方式,也可以以廣告宣傳的方式。但人們聽了專家講座或者廣告之後,可能還是不願意改變自己原來的習慣。心理學家通過實踐告訴我們,要想改變他人,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且身教重於言傳。

20世紀40年代,勒溫在這個問題上曾做了一係列的實驗。

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肉食供應緊張,但很多美國人隻吃牛肉、牛排或豬肉、豬排,而不食用豬、牛的內髒以及豬蹄、豬尾之類。

美國政府於是邀請一些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參與研究這個問題,希望能說服家庭主婦購買那些一向不受人歡迎的動物內髒做菜。勒溫製訂了兩套方案:一是把上述要求作講解與勸說,一是把上述要求作群體規定,觀察兩種情境下對於態度轉變的影響,並加以比較。他把主婦編成六個小組,每組13至17人。其中三個小組接受講解與勸說,三個小組采取群體規定。

前三個組的主婦們聽了口齒伶俐的人半小時的講解與勸說,她們知道了這些食品如何美味,營養價值如何豐富,采用這些內髒做食品對國家的貢獻如何大等等,還得到了一份烹調內髒的食譜。後三組的主婦除了請營養學家做講座,介紹豬、牛內髒的營養成分,還請有經驗的廚師現場演示對豬、牛內髒的烹調技術,而且由大家親自討論、舉手表決,自己決定是否同意食用豬或牛的內髒(在舉手表決時,勒溫事先安排了幾個人帶頭舉手)。一周以後進行檢查,講解組中僅有3%的人改變了態度,而群體規定組中有32%的人改變了態度。

可以認為,上述實驗所揭示的結果和做思想工作並不矛盾,轉變人們的思想(包括態度),必須采用各種途徑。群體規定,對於人們執行那些起碼的、基本的準則是必要的,如要求公民遵守國家憲法,要求學生遵守學生守則等。群體規定之後如果有人不遵守,可以進行個別的勸說,雙管齊下,促使其態度發生轉變。

在這個實驗中,勒溫還提出“守門人”概念。他認為:在社會群體的傳播活動中,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裏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根據公正的規則或者是“守門人”的標準,決定信息是否可以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裏流動。那些能夠允許信息通過或不許信息流通的人或機構,即為守門人。守門人的主要作用是選擇和過濾他所接到的信息。

比如,家庭主婦對不受歡迎的食物,就扮演著猶如守門人的角色。除非家庭主婦決定將動物內髒推銷給她的家人,否則,她的先生和孩子是不可能吃到的。

心靈智慧點滴

經集體成員共同討論決定的公約、規則會有助於人們態度的改變。因為經過成員討論的規定,使成員承擔了執行的責任,這樣的規定對集體成員會產生約束力。這種約束力隨學生集體成員覺察到群體內意見一致程度的提高而增強。一旦某個集體成員出現越規行為,就會遇到群眾的有形或無形的壓力,迫使他們改變自己的態度。如果群體討論和群體決定在程序上結合,群體中的意見一致性最高,最有可能引起態度的改變。所以,如果領導者期望有效改變下屬的態度,使用集體討論後做出集體規定的辦法,肯定是有益的。因為積極參與、自我感悟、自我體驗、自我評價的效果遠遠高於簡單的說教、灌輸的方法。

人物誌

庫爾特·勒溫(Kurt L ewin,1890—1947),德國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的先驅,以研究人類動機和團體動力學而著名。1926年後在柏林大學任教授。1933年受納粹迫害,移居美國。他試圖用團體動力學的理論來解決社會實際問題,這一理論對以後的禮會心理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勒溫也是一位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心理學家,拓撲心理學的創始人,但他的體係始終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學的原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