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米爾格拉姆
揭示服從權威的惡果
1961年夏天,年輕的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米爾格拉姆在耶魯所在的紐黑文市的報紙上發布了一則廣告,尋求誌願者來耶魯大學進行記憶力和學習方法的研究,任何不是在校生的成年男性都可以報名申請,參加者可獲每小時4美元的報酬外加交通費。然而應征者們沒有想到,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意料不到的嚴峻考驗。
一共有40位市民應聘參加實驗,他們當中有教師、工程師、郵局職員、工人和商人。他們被要求單獨會見到一位“心理學家”和另一位“誌願者”。他們倆其實是米爾格拉姆的朋友,一位是中學生物教師,另一位是職業會計師。
“心理學家”告訴這些應聘者,實驗時兩人為一組,一人當“學生”,一人當“教師”,用抽簽的方式決定角色。“教師”的任務是朗讀配對的關聯詞,“學生”則必須記住這些詞,然後“教師”呈現某個詞,“學生”在給定的四個詞中選擇一個正確的答案。如果選錯,“教師”就按按鈕給“學生”施以電擊作為懲罰,而且電擊強度一次要比一次大,直到“學生”不再出現錯誤。
由於米爾格拉姆的“作弊”,真正的誌願者都會抽到“教師”,於是他被領到一個“電擊器”前,儀器的控製板上共有30個按鈕,電壓最低的按鈕為15伏,下麵標有“輕微電擊”,然後電壓逐漸升高,一直升到標有“危險,強電擊”的450伏按鈕。為了使作為“教師”的被試者深信不疑,首先讓其接受一次強度為45伏的電擊“嚐嚐滋味”。
實驗開始後,扮演“學生”的假誌願者,也就是那位會計師,被綁到電椅上。他故意答錯了幾次。於是“心理學家”命令“教師”按下按鈕。隨著電壓值的升高,“學生”先是發出陣陣呻吟,然後叫喊怒罵,爾後哀求討饒,最後停止叫喊,似乎已經昏厥過去。
“教師”並不知道“學生”並沒有受到任何電擊,隻是在假裝痛苦,所以不忍心再繼續下去,問“心理學家”怎麼辦。“心理學家”嚴厲地督促他繼續進行實驗,聲明一切後果由自己承擔。
實驗結果是,雖然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但仍然有26名被試者(占總人數的65%)服從了命令,堅持到實驗最後,按下了那個標有“危險,強電擊”的按鈕。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又對實驗因素進行了改變。當被試者與兩個違抗命令的“教師”一起參加實驗時,完全服從的比例降低到l0%;當實驗地點從耶魯大學轉移到一幢破敗的商業樓時,服從率僅為48%;當“心理學家”不與被試者直接麵對麵,而是用電話向被試者發出命令時,完全服從的比例陡降到25%以下;當發出命令的不是“心理學家”,而是一名普通的“助教”時,完全服從的比例降至20%。
當然,在這一係列實驗中,始終有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準則行事,不顧實驗者的反複督促,拒絕繼續進行實驗。他們認為這太傷天害理了。米爾格拉姆采用柯爾柏格的道德判斷問卷測試了被試者,發現處於道德發展高水平的被試者有75%的人拒絕了命令,處於道德發展中等階段的被試者中,隻有12.5%的人對權威的指示表示出不服從。
2005年,英國的《焦點月刊(FOCUS)》將米爾格拉姆的服從權威實驗,作為唯一的心理學實驗,列為震撼世界的十大實驗之一,與第一次核反應實驗、克隆羊多莉等齊名。
心靈智慧點滴
在許多社會文化中,孩子們從小就被教導著服從權威,而不要管權威者的要求是對還是錯。於是,當人們相信權威,並且認為可以把責任全部推到權威身上的話,那麼他就可能做出任何超乎想象的暴行。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會有那麼多正常的、受過文明教化的、溫文爾雅的德國人竟會參與不可理喻的大屠殺。因為他們會辯解道:“要怪就怪希特勒,我隻是奉命行事而已。”
不過,道德的力量仍然是偉大的。一個人道德判斷水平越高,就越可能做出獨立的判斷,服從權威的可能性就越小。命令一個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去幹不道德的事,往往是行不通的。
人物誌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1960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轉入耶魯大學。1963年回到哈佛大學,擔任該校社會關係係國際比較研究課題的行政負責人。主要著作有:《對權力的服從》《社會生活中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