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請不要說謊(1 / 1)

伊麗莎白·費希曼·洛夫特斯

證明記憶的不可靠性

在美國的法庭上作偽證是一項很重的罪名,但是這並不能保證證言的可靠性。1977年,一個名叫威廉·傑克遜的美國人被指控犯了強奸罪,並且在當事人的指證下被判入獄,5年後,警察才抓到了真正的罪犯德華·傑克遜,威廉·傑克遜才沉冤得雪。人們發現,兩個傑克遜相貌極為相似。

在法庭審判過程中,一個目擊證人的出現完全可以使一個本來證據不足的案件一下子變得幾乎無懈可擊。這是因為普通人都相信,一個人對一件事的記憶一定反映這個事件的本來麵貌。但研究記憶的心理學家現在卻對此產生了懷疑。專門研究記憶的心理學家洛夫特斯就發現,當人們回憶一件事情時,並不是準確地再現它。相反,回憶是一種對實際發生的事件的一種重構。

在一項實驗中,洛夫特斯將150名學生分成小組後請他們觀看短片,短片的內容為一個司機闖過了停車路標並引發了交通事故。事件隻持續了4秒鍾,而整個電影也不超過1分鍾。電影結束後,要求被試者做一份包含10個問題的問卷。對於其中的一半被試者,問卷中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樣問的:“肇事轎車闖過停車路標時速度有多快?”而另一半被試者的第一個問題是:“肇事轎車右轉彎時的速度有多快?”接下來的一些問題對研究者而言都是無關緊要的,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最後一個問題:“肇事轎車前麵是否有停車路標?”

對在第一個問題中提到停車路標的那組被試者,有53%說他們看到肇事轎車前有停車路標,但在“右轉彎”組中,隻有35%聲稱他們看到了停車路標。這就證實了洛夫特斯的一個假設:提問中措辭的細微差別都可能改變一個人對事件的記憶。

在另一個實驗中,150名大學生被試者觀看一段與一輛白色賽車有關的交通事故的短片,而後要求他們回答與錄像有關的10個問題。一半被試者的問卷中包含的一個問題是:“白色賽車在鄉間道路上行駛,它經過穀倉時速度有多快?”對另一半被試者則問道:“白色賽車在鄉間道路上行駛時,速度有多快?”一個星期後,要求被試者再回答10道與這個事件有關的新問題。其中,用來驗證假設的問題是:“你是否看見了一個穀倉?”在前一輪問題中提到穀倉的那組被試者中,有17.3%對此問題回答“是”,而相比之下,沒有提到穀倉的那組被試者中隻有2.7%回答“是”。

進一步的實驗發現,僅僅提及某物,即使它不是錯誤假定前提的一部分,也足以使人把它補充到記憶中去。洛夫特斯將50名被試者分為3組,讓他們觀看了一段有關交通事故的短片,然後讓被試者回答40個填空題和5個關鍵題。對於“直接提問組”,關鍵題中包括“你是否在電影中看到一個穀倉?”,對於“錯誤假定前提組”,關鍵題提問的方式是“你是否看見有一輛旅遊車停放在穀倉前?”而“控製組”隻需要回答40個填空題。事實上,電影中根本就沒有出現穀倉。

一周後,被試者被要求回答20個新問題,其中有5個與一周前“直接提問組”收錄的5個關鍵問題相同。結果,穀倉、校車、推著嬰兒車的女:上和道路中央線這些在短片中根本不存在的東西鬼使神差地出現在被試者記憶中,發生記憶偏差的比例為錯誤假定前提組29.2%,直接提問組15.6%,控製組為8.4%。

據此,洛夫特斯認為回憶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對某事件的準確程度不一的再現,還包括把新信息整合到記憶中的步驟,這種新信息會使你原先記憶表征得以改變或重構。

心靈智慧點滴

記憶歪曲不外兩種方式:或者將事實簡化,將情節減少;或者添枝加葉,甚至無中生有。有研究認為,個體從接受刺激開始,信息處理的方式就是有所選擇。另一種觀點是從幹擾理論的角度加以解釋的,認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既與原有的舊經驗交叉,又與新進入的信息互動,新舊信息交流互動的結果產生了認知結構的改變。所以不要輕信記憶的準確性,要想把一些事情“記”下來,最可靠的工具是筆,而不是大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人物誌

伊麗莎白·費希曼·洛夫特斯(Elizabeth FishmanLoftus,1944),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她的主要研究成果是有關壓抑記憶的延展性和可靠性方麵。1979年任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她的研究開啟記憶研究獨特和有爭論的一麵。她經常以專家證人的身份,在法庭向陪審團解釋人類認知、記憶的程序,以協助陪審團評價目擊證人的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