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失去感覺,失去生活(1 / 1)

貝克斯頓等人

發現失去感覺的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感官係統隨時隨地都接受著豐富多樣的外界刺激。有時候,人會對某些外界刺激感到厭煩,萌發與世隔絕的念頭;有些人因為特殊原因,可能要身處與外界相對隔絕的環境當中,或者要高度集中精神以減少外界刺激的幹擾。這時,外界刺激對人而言,就會顯得多餘。從心理學與外界刺激隔絕角度來說,有機體與外界環境刺激處於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就是感覺的剝奪。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拿大政府發現了某些戰俘營中存在所謂強製隔離下的“洗腦”問題,從而需要心理學家研究單調環境中人類心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麥吉爾大學的貝克斯頓(Bexton)、赫倫(Heron)和斯科特(Scott)受加拿大政府委托開始了這項實驗。

實驗中的被試者是自願報名的大學生,每天的報酬是20美元。當時大學生打工一般每小時可以掙半美元,所以大學生都極其願意參加實驗。

所有的被試者每天要做的事是每天24小時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時間盡可能長。被試者有吃飯的時間、上廁所的時間,嚴格控製被試者的感覺輸入。

為了營造出極端的感覺剝奪狀態,實驗者將被測學生關在有隔音裝置的小房間裏,讓他們帶上半透明的保護鏡以盡量減少視覺刺激。

接著,又讓他們戴上木棉手套,並在其袖口處套了一個長長的圓筒。為了限製各種觸覺刺激,又在其頭部墊了一個氣泡膠枕,同時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限製他們的聽覺。除了進餐和排泄以外的其他時間,實驗者都要求被測學生躺在床上。可以說,這就等於是一個所有感覺都被剝奪的狀態。

實驗前,大多數被試者以為能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睡一覺,或者考慮論文、課程計劃。但後來他們報告說,對任何事情都不能進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維活動似乎是“跳來跳去”的。感覺剝奪實驗停止後,這種影響仍在持續。

結果,盡管報酬很高,卻幾乎沒有人能在這項感覺剝奪實驗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個小時好歹還能撐住,之後,被測學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語,顯得有點煩躁不安。對於那些8小時後結束實驗的被測學生,即使實驗結束後讓他們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也會頻頻出錯,精神也集中不起來了。

當實驗進行到第4天時,被測學生出現了雙手發抖、不能筆直走路、應答速度遲緩以及對疼痛敏感等症狀。被測學生參與完實驗後,實驗者再繼續進行追蹤調查,發現被測學生在實驗結束後,需要3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回複到原來的正常狀態。被試者在離開隔離室後的一段時間內更容易發生車禍,主要是在把車子開進停車場時,不能判斷車與車之間的距離,所以總是會撞車。

從感覺剝奪實驗中還發現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那就是接受感覺剝奪實驗的被試者中有50%報告有幻覺,其中大多數是視幻覺,也有被試者報告有聽幻覺或觸幻覺。視幻覺大多在感覺剝奪的第三天出現,幻覺經驗大多是簡單的,如光的閃爍,沒有形狀,常常出現於視野的邊緣。聽幻覺包括狗的狂吠聲、警鍾聲、打字聲、警笛聲、滴水聲等。觸幻覺的例子包括感到冰冷的鋼塊壓在前額和麵頰,或者感到有人從身體下麵把床墊抽走。

心靈智慧點滴

人的身心要想保持在正常的狀態下工作,就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新的刺激。豐富的、多變的環境刺激是有機體特別是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感覺剝奪現象的研究不僅對於討論病理心理現象有其理論意義,而且對於航天、航海、潛水等特殊環境下的工作人員都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因此感覺剝奪現象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

不過,部分的感覺剝奪有助於改變行為的人的自控能力。比如,讓吸煙者在一個安靜的黑屋子裏的床上躺24小時(可以起來喝水、上廁所),同時聽著有關吸煙不利的話。在隨後的一個星期內,沒有人再吸煙。一年後,60%的人仍不抽煙,其數量是隻聽吸煙不利的話而沒有限製感覺輸入的不再吸煙者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