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環境塑造人(1 / 1)

諾貝特·明茨

揭示環境對心理的影響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裏,不同的環境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感受,導致不同的心理與行為。環境心理學之所以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應用研究領域,是因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社會環境中的人的行為,而從係統論的觀i點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統一的,二者都對行為發生重要影響。雖然有關環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們的重視,但環境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還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事情。

諾貝特·明茨(Norbert Mintz)的研究發現,環境的美感帶給人重大的影響。他進行一個實驗,將大學生分為三組,要他們評估10張人像的底片,說明這10張人像裏的人物的體能和健康狀況。

接受實驗的被試者隻知道他們參加的實驗,目的是為了檢驗照相技術,卻不知道真實的目的。這三組學生分別在不同的地點進行實驗:一組在一個美觀、寬闊、米色牆壁,帶有兩個大窗戶的房間;一組在一個類似教授辦公室的普通房間;另一個是很不像樣的房間,看起來像清潔工儲藏室。

普通房間有灰色的牆壁,三個窗子,兩套紅木桌椅。最差的那一間也有灰色牆壁,破爛陰暗的小窗子,外觀鬆散雜亂。實驗在傍晚很安靜時進行。每位接受實驗的學生坐著同樣的椅子。房間照明充分,窗子打開,使最簡陋的房間也不會有黴味。

結果證明,接受實驗的人評估人像底片的分數,在條件好的房間給的分數比另外兩間的學生給的分數高。普通房間的學生給的分數又比簡陋房間的分數高。在6次測驗中,在簡陋房間測試的學生,傾向於把照片上的人看成是“疲乏的”和“不滿足的”,並且抱怨頭痛、單調和疲倦。而在條件好的房間測試的學生,則傾向於把同樣照片上的人看成是“精力旺盛的”和“滿足的”,並且覺得舒適、愉快、受重視,樂意完成工作。

明茨後來的實驗表示,接受實驗的對象如果在簡陋的房間工作,他們比在那些美觀房間的學生作完實驗的時間短,他得到結論說:那些在簡陋房間工作的被試者,希望盡快離開那裏。而那些在美觀房間工作的被試者,則享受優美環境,樂意停留其間,不急於離開。

心靈智慧點滴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係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又稱人類生態學或生態心理學。這裏所說的環境雖然也包括社會環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環境,包括噪音、擁擠、空氣質量、溫度、建築設計、個人空間等等。

客觀的良好的自然環境會通過刺激人的感官傳達給大腦積極的信息,從而調適人的心理狀態,平衡人內部心理的失衡。

建築結構和布局不僅影響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響外來訪問的人。不同的住房設計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誼模式。房間內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響人們的知覺和行為。顏色可使人產生冷暖的感覺,家具安排可使人產生開闊或擠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