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奇茨卡婭
解釋兒童的羞愧心理
幼兒園的老師為了鼓勵孩子們,給那些小測驗得了滿分的孩子一顆糖作為獎勵。當然,那些沒有得滿分的孩子也得到一顆糖作為安慰。不過老師們可能沒有注意到,有個沒得滿分的孩子手裏緊緊握著一顆糖,顯得很傷心。
羞愧感並非天生,而是人的良心受到譴責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年幼的孩子如果拿到一顆糖,無論他是否完成任務,都會感到高興,此時他想到的是糖的美味。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的羞愧感伴隨著兒童個性和道德的發展而發展。庫爾奇茨卡婭創設了能引起兒童羞愧感的四種情境來研究兒童產生羞愧的條件,即了解兒童對自己的哪些行為感到羞愧,在哪些人麵前感到羞愧。
在第一種情境中,庫爾奇茨卡婭把一個5歲的孩子領進房間,讓他玩一些玩具,並且告訴他其中有個包裝精美的新玩具是別人的,不能動。孩子獨自在房間裏玩了一會兒,玩遍了所有他能玩的玩具,顯得有些無聊。
他看著那個包裝精美的玩具,猶豫了很久。終於,他有些按捺不住了,打開了包著玩具的紙。這時,庫爾奇茨卡婭走了進來,讓他拿著玩具走出房間,同時觀察他的情緒反應。
第二種情境是庫爾奇茨卡婭來到了幼兒園,組織孩子玩“請你猜”的遊戲。她用小手絹蒙住一個孩子的眼睛,一個孩子擊鼓,其他孩子圍成一圈,交替傳遞一個蘋果,鼓聲停了之後,讓蒙住眼睛的孩子去找蘋果,如果找到就能得到獎品。不同年齡的孩子輪流蒙住眼睛參加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如果有孩子為了找到蘋果而在手絹下偷看,庫爾奇茨卡婭就把這種行為告訴全體小朋友,並觀察該孩子的情緒反應。
第三種情境是讓孩子選一首他自己認為能從頭到尾背出來的兒歌,然後讓他當著大家的麵朗誦這首兒歌。當他有什麼地方忘記或背錯時就說:“你不是說全背得出嗎?”這時,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反應。
第四種情境是給幼兒園各個班的小朋友布置了回家作業,讓他們用紙折餐巾,第二天帶來作為送給小朋友的禮物。為了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她強調餐巾是第二天的聯歡會急需的,不管誰都要做好。第二天早晨,她當著所有孩子的麵檢查他們任務完成的情況,並注意觀察未完成任務孩子的情緒反應。
從上述的情境中,庫爾奇茨卡婭比較了兒童在各種情況下的羞愧表現,發現3歲兒童已出現萌芽狀態的羞愧感,但這種羞愧感還沒有從懼怕中“擺脫”出來,往往與難為情、膽怯交織在一起。它並不是由於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過失而產生的,而是由於成人的直接刺激——帶有責備和生氣的口吻時才產生。
為了進一步探索兒童的羞愧心理到哪些年齡會受到輿論的影響,庫爾奇茨卡婭還設計了“去學校”的遊戲情境。她要求兒童正確地、富有表情地朗誦一首兒歌,聽者分別為本班教師、本班部分兒童、全班兒童、陌生教師、大班兒童。結果發現,在不同的聽者麵前,兒童背錯兒歌時的表現明顯不同。這表明,隨年齡的增長,兒童羞愧感的範圍不斷擴大,而且越來越“社會化”。與此同時,羞愧感外部表現的範圍在縮小,對羞愧感的內心體驗在加深。兒童會記住產生這種情緒的各種條件,以後遇到類似的情境便會努力克製可能使他再做錯事的行為和動機,並將成人對他們的要求逐漸變為自己的要求。
心靈智慧點滴
兒童羞愧感的產生意味著兒童個性正在發生變化,當它成為個性中一種穩定的品質時,就會改變個性的結構。隻有當兒童形成了個人自尊感,理解了自己的各種品質,才能認識到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才能從道德角度對自己做出評價,才懂得哪些行為引起了不好的評價,並為之羞愧。
道德情感的發展是一個從外部行為的控製向內部控製轉移的、不斷內化的過程,有了這種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兒童自覺地克製不良行為。但要注意,對待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應該采取正向引導的態度和方式,否則,由於過多指責引起的極度強烈的羞愧感可能會束縛兒童的發展,從而形成不良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