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人往往習慣於表現個人所熟悉、所擅長的技能。但如果我們願意回首,細細檢視.將會恍然大悟:看似緊鑼密鼓的工作挑戰永無盡止,難度漸升的環境壓力,不也就在不知不覺間培養了我們今日的諸般能力嗎?
因為,人確實有很大的潛力。有了這層體悟與認識,會讓我們欣然地麵對未來更多的難題。
設定適合自己的目標
有人曾做過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讓學生投擲竹圈,去套前麵地上的圓柱。
學生們第一個問題就是:“該站在哪兒投擲呢?”
實驗者回答道:“沒有規定,由你個人選擇。”
學生們聽後覺得奇怪,他們起初站在距圓柱很近的位置去投擲,成功率很高。可投了幾次之後,便覺得那樣做沒有意思,於是就自行退到較遠的位置,結果命中率自然大大降低。就這樣一會兒靠前,一會兒靠後,學生們最終確定了最適當的位置,那就是投擲命中率約在50%左右的地方。
我們從這個實驗中可獲得一些啟示:人們固然盼望成功,需要設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太容易得手的事情沒有挑戰性,即使成功,也不能給予人們以成就感。太困難的事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人們也不願因此浪費精力。隻有成功與失敗各占一半的事情,方能引起人們的最大興趣。同樣的真理,人們在確立行動目標時,不僅要考慮目標的高低,而且還要看目標對個人而言能否實現。隻有這樣,才能使目標產生巨大的激發力量,推動著人們自覺地從事活動,從而塑造出頑強的性格意誌特征。
隻做學問不做官
1952年,愛因斯坦的好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不幸逝世。在此之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裏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
愛因斯坦
當天晚上,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我當不了總統。”“總統沒有多少具體事務,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偉大的猶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由您來擔任以色列總統,象征猶太民族的偉大,再好不過了。”“不,我幹不了。”
愛因斯坦才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裏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不屈不撓,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師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樣的。他能勝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愛因斯坦的確被同胞們的好意深深感動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們失望,不讓他們窘迫。
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引用他個人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恒的東西。”
人對自我的認識的最大誤區,是容易跟著社會潮流走。社會流行什麼,就想努力去證明什麼。愛因斯坦在獲得科學的巨大成就之後,麵對唾手可得的政治名譽,仍然絲毫不為所動,表現了一個學者的高尚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