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樂觀自信的能力(2)(2 / 2)

古時候人們曾用驢子推磨,但為了避免它懶惰不肯用力,就先把驢子的眼睛蒙起來,讓它看不見,再將花生醬抹在驢子的鼻子上,驢子聞到香味,以為前麵一定有好吃的食物,就會拚命往前衝。

在生活中,人們也經常在追逐著這個,追逐著那個,到頭來往往也都是空忙一場,這跟驢子又有什麼兩樣呢?

在下雨時,我們等著太陽出來;當陽光透出雲際的同時,我們等到了彩虹。但是,無論是等待時的希望,還是彩虹給我們的美妙,都是我們人生中的美好感受啊!如果,彩虹時刻掛在天空裏,那我們還會覺得它是那樣的美麗嗎!

少一點抱怨

相傳,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裏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院裏的和尚都要麵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他心裏最想說什麼,他回答說:“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沒等住持問便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對待世事都持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所以才不能安於現狀,一味牢騷。而他的牢騷,也讓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機會。

我國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國畫家俞仲林擅長畫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幅他親手所繪的牡丹,回去以後,高興地掛在客廳裏。

此人的一位友人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為這朵牡丹沒有畫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角,豈不是“富貴不全”嗎?

此人一看也大為吃驚,認為牡丹缺了一邊總是不妥,拿回去預備請俞仲林重畫一幅。俞仲林聽了他的理由,靈機一動,告訴買主,既然牡丹代表富貴,那麼缺一邊,不就是“富貴無邊”嗎?

那人聽了他的解說,覺得有理,高高興興地捧著畫回去了。

同一幅畫,因為心理狀態不同,便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生活就是如此,我們必須坦蕩磊落麵對,不能隻知發牢騷,否則,如果在牢騷中錯過了人生正點的班車,那又將會在牢騷中錯過下一次坐正點班車的機會。

正如泰戈爾所說:“如果錯過了太陽時你流了淚,那麼你也要錯過群星了。”

絕望中尋找希望

人總是避苦求樂的,都希望快樂度過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就充滿酸甜苦辣,快樂和痛苦本是同根生。

曾經有兩個囚犯,從獄中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滿目泥土,一個看到的是萬點星光。麵對同樣的遭遇,前者心中悲苦,看到的自然是滿目蒼涼、了無生氣;而後者心往好處想,看到的自然是星光滿天,一片光明。

人生的道路雖然不同,但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有快樂也有痛苦,就看你能不能咬定青山不放鬆,心往好處想。西方哲學家藍姆·達斯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病入膏肓、僅剩數周生命的婦人,整天思考死亡的恐怖,心情壞到了極點。藍姆·達斯去安慰她說:“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去想死,而把這些時間用來考慮如何快樂度過剩下的時間呢?”

他剛對婦人說時,婦人顯得十分惱火,但當她看出藍姆·達斯眼中的真誠時,便慢慢地領悟著他話中的誠意。“說得對,我一直都在想著怎麼死,完全忘了該怎麼活了。”她略顯高興地說。

一個星期之後,那婦人還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充滿感激地對藍姆·達斯說:“這一個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陣子幸福多了。”

“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婦人學會了心往好處想,所以便能離開人世前仍能感到一絲幸福,快樂地合上雙眼。

人生可以沒有名利、金錢,但必須擁有美好心情。人生在世,雖然隻有短短幾十年,卻要經曆各種好事、壞事,嚐遍酸甜苦辣。快樂和痛苦本是同根生。當你快樂時,不妨留一片空間,以接納苦難;當你痛苦時,不妨想到往昔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