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成功需要好口才

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學者賢士更是趨之若鶩,蔚然成風。以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而著稱的遊說家張儀,就頗懂得舌頭的珍貴。他初到楚國當說客時,一天,碰巧相國家丟失玉璧,主人咬定他是竊賊,將其嚴刑拷打後逐出家門。回家後,妻子歎著氣說:“你若不讀書遊說的話,怎麼會遭到這樣的奇恥大辱呢?”誰知張儀並無慍怒之色。卻答非所問地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張儀聽說舌頭還在,舒了一口氣說“夠了”,因為他懂得:舌頭在,就有飛黃騰達之日。後來,他真的扶搖直上。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

伊索年輕時在貴族家當奴仆,有一次,主人設宴,來者多是哲學家。主人令伊索備辦最好的酒肴待客,伊索專門收集各種動物的舌頭,辦了個舌頭宴。開餐時,主人大吃一驚,問道:“這是怎麼回事?”伊索答道:“您吩咐我為這些尊貴的客人辦最好的萊。舌頭是引導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這些哲學家來說,舌頭宴不是最好的菜嗎?”客人聞之,個個發出讚賞的笑聲。主人又吩咐伊索說:“那我明天要再辦一次酒席,菜要最壞的。”次日,開席上菜時,依然是舌頭。主人見狀,大怒。伊索卻不慌不忙地回答:“難道一切壞事不是人口中出來的嗎?舌頭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東西!”講得主人說不出話來。

事業的成功與失敗,往往決定於你的口才。決定於你在社會生活中所說的話,有時還會決定於某一次的談話。這可不是誇張,是從實際生活經驗總結而來的。

含蓄的表達方式

在社會交往中,富於社交能力的人,就要有駕馭語言的功力,就要會自如地運用多種語言表達方式,不斷探求各種各樣的語言風格。生活中,有時要直言不諱,有時還非得含蓄、委婉些不可,才能使其效果更佳。

人們談起《水滸傳》裏的魯智深,便會立即想起他那心直口快的形象來。其實,即使是最直率的魯智深,有時也離不開委婉,說話也有含蓄的時候。《水滸傳》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後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隻得削發為僧。書中有這樣一段對白:法師:盡形壽,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沾酒,汝今能持否?

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猶豫了)

法師:(高聲催問)盡形壽,不殺生,法今能持否?

智深:知道了。

要叫魯智深不近女人不飲酒,他能做到,但要他不懲殺世間的惡人,實在難辦。但此時若回“不能”,叫法師必不許其剃發為僧,他就無處藏身了,因此來一個靈活應付的回答“知道了”,法師麵前過得關,又不違背個人的本意,兩全其美。

美國一位傳奇式的籃球教練,叫佩邁爾。他帶領的迪泡爾大學的籃球隊曾獲得39次國內比賽的冠軍,使球迷們為之傾倒。不過有一年,他的球隊蟬聯29次冠軍後,遭到一次空前的慘敗。比賽一結束,記者們蜂擁而至,把他圍個水泄不通,問他這位敗軍之將此時此刻有何感想,他微笑著,不無幽默地說:“好極了,現在我們可以輕裝上陣,全力以赴地去爭奪冠軍,背上再也沒有冠軍的包袱了。”

兩度競選總統均敗在艾森豪威爾手下的史蒂文森,從未失去幽默。在他第一次榮獲提名競選總統時,他承認的確受寵若驚,並打趣說:“我想得意洋洋不會傷害任何人,也就是說,隻要人不吸入這空氣的話。”

在他競選第一次敗給艾森豪威爾的那天早晨,他以充滿幽默的口吻,在門口歡迎記者進來:“進來吧,來給烤麵包驗驗屍。”

幾年後的一天,史蒂文森應邀在一次餐會演講。他在路上因為閱兵行列的經過而耽擱,到達會場時已遲到了。他表示歉意,解釋說:“軍隊英雄老是擋我的路。”

委婉,或稱作婉轉、婉曲,是一種修辭手法。它是指在講話時不直陳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詞加以烘托或暗示,讓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義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是有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