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持之以恒的能力(1)(3 / 3)

744年1月,在一番周密籌備後,鑒真等17僧(包括潛藏下來的榮睿、普照),連同雇傭的“鏤鑄寫繡師修文鐫碑等工手”85人,共100餘人再次出發。結果尚未出海,便在長江口的狼溝浦遇風浪沉船。船修好後剛一出海,又遭大風,飄至舟山群島一小島,五日後眾人方被救,轉送明州餘姚(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安頓。開春之後,越州(今浙江紹興)、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請鑒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束。

結束了巡回講法之後,鑒真回到了阿育王寺,準備再次東渡。此事為越州僧人得知,為挽留鑒真,他們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潛藏我國,目的是“引誘”佛學大師鑒真去日本。於是官府將榮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榮睿途中裝病,偽稱“病死”,方能逃離。第三次東渡就此作罷。

此事過後鑒真然後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率30餘人從阿育王寺出發。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鑒真留在大明寺的學生靈佑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淮南采訪使遂派人將鑒真一行截回揚州。第四次東渡不了了之。

748年,榮睿、普照兩人再次來到大明寺懇請鑒真東渡。鑒真即率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陰曆六月28日從崇福寺出發,再次東行。為等順風,出長江後鑒真一行在舟山群島一帶停留了數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東海上,該船遭到強大北風吹襲,連續漂流14天才看到陸地,16天後方能上岸,發現已經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亞),入大雲寺安頓。鑒真在海南停留1年,為當地帶去了許多中原文化和醫藥知識,時至今日,三亞仍有“曬經坡”、“大小洞天”等鑒真遺跡。

之後,鑒真返回北方,沿路經過萬安州(今海南萬寧)、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達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在始安開元寺鑒真又住了1年,又被迎去廣州講法,途徑端州(今廣東肇慶)時,榮睿病死該地龍興寺。在廣州,鑒真動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後,鑒真繼續動身,經韶州時,普照辭去,臨別之時,鑒真發誓“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此時,鑒真由於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勞頓,又為庸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過了大庾嶺,鑒真大徒弟祥彥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鑒真十分悲痛。接下來鑒真又經過了廬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潤州江寧縣(今江蘇南京),回到了揚州。第五次東渡結束。

由於鑒真的遊曆遍於半個中國,因此聲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晁衡等人來到揚州,再次懇請鑒真同他們一道東渡。當時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為日本拒絕,因此不許鑒真出海。鑒真便秘密乘船至蘇州黃泗浦,轉搭遣唐使大船。隨行大眾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此時,普照也於餘姚趕來,11月21日,鑒真所乘舟與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餘兩舟一舟觸礁,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從鑒真的艱辛曆程可以看出:有誌者,事竟成。做事不能隻憑一時的衝動,而是需要頑強的堅持精神。繩鋸不斷,水滴石穿,靠的就是持之以恒。沒有經年累月,毫不鬆懈的耕耘,沒有排除萬難,堅忍不拔的精神,就不可能取得豐富的成果。換句話說,沒有堅持就沒有成功。

13年風餐露宿

漢武帝天狩年間派遣大將軍霍去病征討匈奴,霍去病大將軍所率士兵英勇奮戰,最終打敗匈奴,匈奴王率領他的部屬五萬餘人,投降了漢朝。霍去病從戰利品中獲得兩尊奠天金像。霍去病班師回朝後,把這兩尊金像奉獻給了漢武帝,漢武帝視金像為大神,把這兩尊身高一丈餘高的金像陳設在甘泉宮裏,每日率群臣燒香禮拜,但漢武帝不知這兩尊金像的名號,於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到大夏國去問金像名號。張騫辭別了漢武帝,帶領侍從人馬翻山越林,長途跋涉到了大夏國,見到了大夏國的僧人、寺院和佛塔。得知當時的大夏國盛行佛教。張騫從西域回來後對漢武帝說:在大夏國的旁邊,有一個叫身毒(印度)的國家,那裏有佛陀像,兩尊金像就是佛陀之像。從此佛像從印度傳入了我國。我國始聞佛陀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