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伯父家裏,大夥兒圍著一張桌子吃晚飯。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著伯父的鼻子,說:

“大爹,你和爸爸哪兒都像,就是有這麼一點不像。”

“哪一點不像呢?”伯父轉過頭來,微笑著問我。他嘴裏嚼著,嘴唇上的胡子一動一動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們半天才說。

“你不知道,”伯父摸著自己的鼻子,笑著說:“我小的時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樣,也是又高又直。”

“那怎麼……”

“不過到了後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別解詞語法,即為了某種需要,明知該這樣解說,卻偏偏那麼理解。如此故意曲解詞語的辦法,同樣能造成說話的幽默感。

魯迅在這裏的“碰壁”是指他同舊社會反動勢力作鬥爭,受到打擊迫害而言的,字麵上,魯迅卻把“碰壁”別解為真的碰了牆壁,並把它作為他鼻子之所以“又扁又平”的原因。魯迅運用別解詞語的辦法,使說話充滿了風趣。

有意誇張

相聲《笑的研究》裏有這樣的一段:

甲:常言說,笑一笑,少一少。

乙:不,應該是:笑一笑,十年少。

甲:一笑就年輕十歲?

乙:怎麼?

甲:那誰還敢聽相聲?

乙:怎麼不敢聽啊?

甲:你今年多大歲數?

乙:40。

甲:笑一回剩30,笑兩回剩20,笑三回10歲,說什麼也不敢再笑了。

乙:怎麼?

甲:再一笑沒啦!來的時候騎車子,走的時候抱走啦!劇場改托兒所啦!

有意誇張法是故意對某件事物進行誇張,其至違反一般規律,以取得跳躍的效果。

“笑一笑,十年少”,這句話本身就是有意誇張的,那麼笑四回就抱走了,當然是誇張到違反規律了,因而格外幽默,引起哄堂大笑。

巧借諧音

談吐是用聲音表達的,利用諧音,可以創造幽默的效果。

王實甫的《西廂記》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旦雲:這般身子不快嗬,你怎麼不來看我?

紅雲:你想張……

旦(嗔怒)雲:張什麼張!

紅雲:我張(仗)著姐姐哩。

紅娘本想說“你想張生”,但在鶯鶯的嚴厲質問下,隻好改口說:“我仗著姐姐哩。”這裏的紅娘巧借諧音法下台階,使自己免遭訓斥。

清人鄭板橋為官廉潔奉公,世人稱讚。他在濰田任縣令時逮捕了一個綽號叫“地頭蛇”的惡棍,惡棍的伯父和舅舅(與鄭板橋是同科進士)帶著酒菜連番登門求情。酒席上,進士行酒令,並以主幹上一個刻有“清”字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情,無水還念青,去水添心便念精。鄭板橋更正過:“此言差矣,去水添心當講情。”進士大喜,板橋猛然感到中了圈套,於是,緊接著大聲說:“清若換心方講情,此處自古當講清,板橋身為七品官,不為升官隻為清。”那兩人見狀,隻好告辭了。

在這裏,進士巧用諧音求情。鄭板橋更妙,巧用諧音變化,表明了為官一身清決不拘私情的態度,這一幽默風趣的妙語被世人傳為佳話。

隱含判斷

有一則“賞到一口棺材”的幽默:

故事發生在南宋建炎年間。

有一天,一個青年漁民從西湖中救起一個不慎落水的人。落水者願出300兩銀子,以謝漁民的救命之恩。

青年漁民說,急人之難是應該的,他拒絕收銀子。

落水者便說:“往後有什麼難處,就到臨安城相府中找我秦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