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心理常識篇(2)(3 / 3)

(1)道德感。它是指人對自己的言行與社會道德標準符合與否的情感體驗,是人與社會道德關係的反映。當人的觀念以及由此指導的行為符合一定社會道德標準時,人就感到道德上的滿足;反之,則產生悔恨、自責等情感上的體驗。

(2)理智感。它是指人在智力活動過程中發生的情感體驗,是人們認識現實、掌握知識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反映。人在智力活動中有新的發現,會產生滿足的情感體驗,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則產生疑慮的體驗。

(3)美感。它是指人根據一定的審美原則和標準對客觀事物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一幅繪畫能給人藝術上或精神上的美感,使人產生滿足的體驗。一部低級庸俗的作品,不能滿足人的藝術需要,讓人感到醜陋,而產生憤怒的情感體驗。

3.情感表達

情感表達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僅語言表達方麵就難以計數,但這是一種間接的表達,心理學上一般把麵部表情、肢體語言等作為情感表達的直接方式。

(1)麵部表情。表情實際上是一種溝通,它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①情感體驗者用此表示自己的心理體驗;②他人由此能正確判斷體驗者的心理狀態。麵部表情以肌肉活動為主,如眉飛色舞、滿麵春風、愁眉苦臉、喜形於色等。在麵部表情中,眼睛的活動有特殊的作用,被稱為“心靈的窗戶”。如:眉目傳情,是說相愛者深情注視傳達愛的情感;怒目而視,是說仇者之間傳達著憤怒的情感。外國心理學家研究還發現,高興和驚訝主要由眼和臉下半部表示;討厭由臉下半部表示;生氣由臉的下半部、眼眉及額頭表示。最易見的情緒更是通過麵部表現出來的,如悲傷時哭泣、流淚,恐懼時瞪大眼睛。

(2)肢體語言。肢體語言也可以叫身勢語言,是指用身體的動作來表達而達到溝通的目的,用肢體表達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如握手表示友好,鼓掌表示歡迎或興奮,搓手表示焦慮。許多成語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拍案而起、擊節讚歎、垂頭喪氣等。肢體表達同樣讓他人能夠識別體驗者的心理感受。人與人之間距離的不同也常常反映一定的親疏關係。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親密的人相處可以接近到1英尺(1英尺=0.3048米)之內;朋友之間非正式接觸時保持1.5~4英尺的距離。當然,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肢體上同樣的動作並不一定表示同一種情感體驗。另外,由於不同個體生理及心理方麵的影響,相同的情感在表達方式和程度上也有一定的差異。

4.青少年的情感特點

個體進入青少年時期,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以及經驗的積累,情感得到發展,出現了以下特點:

(1)情感穩定性增強。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青少年對事物的主觀感受性增強,情感表現出相對的穩定性,不再像兒童時代受情境因素影響較多。如兒童會因為在課堂上回答不出老師的提問而當場哭起來,而青少年一般不再會因為一點兒小事便與同學之間的關係破裂,也不會因為學習上暫時的挫折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

活潑熱情是青少年相對穩定的情感特點,他們富有朝氣,以較大的激情活躍在班級集體中。集體活動是他們表達熱情的最好場所,他們往往身心投入,容易形成良好的心境。

(2)情感內容日益深刻。青少年的情感體驗中已開始注入社會的內容,例如,課本上介紹英雄不屈不撓的品質,科學家廢寢忘食、刻苦鑽研的奉獻精神,介紹祖國悠久曆史文化、大好河山的知識,都會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獻身真理的情感體驗。

隨著集體活動的深入開展,青少年有能力、有機會參與一定的公益活動,在實踐中體驗到互助、友愛、榮譽感、責任感等情感。有時,他們會用社會對成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3)情感自我調控能力增強。與兒童時期相比,青少年控製自己的情感能力得到了加強。但與成年人相比,其自控能力還是較多地表現出衝動的一麵。從生理上講,是由於青少年正處在身體發育的鼎盛時期,受內分泌素的影響,其神經係統具有較高的興奮性;從心理上講,青少年情感的易受刺激性和反應性明顯提高,因而時常不容易控製。

四、意誌

“意誌堅定、毅力頑強”是我們常常用來評判一個人素質的詞語。意誌是指人自覺確定目的,並支配調節行動,以達到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表現為高度的自覺性、堅韌的精神和頑強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