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至青春期。這是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的階段。心理危機表現為“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這時,人的智力以及其他各方麵能力有了相當的發展,思考問題常有一定的深度,活動也擴展到家庭之外,對他們產生影響的已不隻是父母,鄰居、同伴、教師對他們的影響相對要大些。由於個體此時已具備了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他們對外界的興趣越來越濃,對工具、技術的興趣常常使他們廢寢忘食。這時,他們如果得到成人的支持、幫助,會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向多種領域進取。反之,則使他們覺得自己無能力、不能成功,因而自我貶低,產生較強的自卑感。
(5)青年期。這是增強自我意識而避免行動無目的的階段。心理危機表現為“自我認識對角色混亂”。這時,人已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說,社會上的人已把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仿佛登上了社會舞台,他們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從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中,他們認識著自己,同時,他們對人的認識也較為全麵。這一階段如果自我觀念不明確,生活缺乏目標,時常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感到困惑迷茫,則嚴重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6)成年期。這是建立家庭生活階段,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的時期。心理危機表現為“友愛親密對孤獨離群”。個體這時如能參與社會活動及人際交往,獲得友誼和愛情,與他人同甘共苦、互相關心,便獲得友愛親密感,獲得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業發展的基礎。反之,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無法與人親密相處,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境地。
(7)中年期。這是成家立業的階段。心理危機表現為“充滿創造對自我專注”。具體說也就是解決“成家”與“立業”的矛盾。個體此時麵臨兩個發展方向:①除關心自己家庭外還注重事業的發展,關心社會上的其他人;②隻關心自己家庭成員,為了自己及家庭的利益,甚至不惜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
(8)老年期。這是獲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階段。心理危機表現為“完美無憾對悲觀絕望”。這時,人開始回首往事,覺得一生很有價值,便產生完美感,無怨無悔,安享晚年。反之,如認為自己走錯了人生之路,失誤、錯誤太多,則感到絕望,有時甚至產生報複社會的心理,從而整日精神萎靡,渾渾度日。
以上8個人生發展階段是埃裏克森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以及多年從事心理治療觀察總結出來的。其理論於1950年提出後,便一直受到心理學家們的關注,成為研究身心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以及自身與外部世界關係的認識,它是個體心理發展的產物,同時,自我意識的加強也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1.自我意識主要包括3個方麵
(1)物質的自我,指個體自己軀體的意識。嬰兒不能把自己的軀體與外部世界分開,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手、腳與玩具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可以說嬰兒尚無自我意識。
(2)社會的自我,指個體對自己外部行為及人際關係的意識。個體生活在社會之中,需要他人的關注與認識,他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在不同的關係中,自己有不同的表現。
(3)精神的自我,指個體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意識。個體根據情境,自覺調節、控製自己的心理狀態及外部行為。
2.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對自己及對自己與外部世界關係的認識,主要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3個方麵。
(1)自我觀察。
人是觀察的主體,也是觀察的對象,不但有對自身行為及外部特征的觀察,而且人還把自己的心理活動作為觀察對象。
(2)自我分析。
通過分析自己的外部行為、內心世界來認識自己。這種分析常使人以社會比較、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等方式形成對自己的印象。
(3)自我評價。
在自我觀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礎上,個體對自身及外部世界關係的判斷。一般來說個體自我評價的方式有:①以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為參照來評價自己;②以自我分析的印象為根據來評價自己;③通過和自己地位、條件類似的人相比較來評價自己;④以自己理想的評價為參照來評價自己。自我評價往往很難做到準確全麵,容易過高或過低,容易使人產生自高自大或自卑失望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