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我行動
自我行動是自我意識的表現形式,其意義在於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維持人際關係的和諧。自我行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為使自己對自己滿意,人們一般希望給別人一個好印象,因而自己常選擇適當的言辭、表情和動作來表現自我。
和心理的其他方麵一樣,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漸發展的。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的確定時期,其主題和目標是確立自我統合感,避免自我角色混亂。
自我統合感也就是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具體地說,就是青少年通過不同途徑,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續之感;進一步認識自己與他人的相同和差異,認識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在社會中的關係。
由於青少年對外界觀察能力、思考能力的發展,他們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麵思考“自我”:①我現在想要什麼?②希望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③父母對我的期望是什麼?④我與他人在身體方麵有何區別?⑤別人對我的看法如何?⑥我現在要解決什麼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及其結論,便成為青少年自我意識的主題。換言之,其結論也就是個體的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回答了“我是誰”、“我向何處去”的人生問題。
4.自我意識的發展結果
當然,由於個體身體、心理以及環境的影響,加之知識、經驗等因素,青少年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會出現不同的曆程和結論,從而導致心理和行為不同發展現象的產生。大致會有以下4種情況:
①順利型。自我意識確立,發展方向明朗。
②有矛盾但仍在探究解決方法。
③矛盾明顯存在並陷入無法自解的困境。
④自己無主見,一切聽從他人安排。
當然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幾種狀況可以相互轉換。
三、智力發展
智力是一種綜合性能力,是人從事各種活動時必須具備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一般包括兩個方麵:①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②在先天遺傳基礎上,通過後天學習可能表現出來的潛在能力。
1.智商的概念
不同個體智力發展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智力發展水平可以通過智力測驗來表現,智力測驗是能力測驗的一種。每種智力測驗包含幾組測量不同方麵能力的題目,題目形式有文字和非文字兩種,測驗結果所得的分數經過計算、轉換可以得到一個智力的數量指示,簡稱智商。常用的是比率智商和離差智商。
要說明的是心理年齡這一概念。為了測驗智力,將題目的難度按年齡分組,例如10歲的學生平均能通過的題目放在一起,13歲的學生平均能通過的題目放在一起。某人通過的題目數,即表明他的心理年齡達到實際該年齡的水平。如果與實足年齡相等,則說明其智力發展平常;如果心理年齡低於實足年齡,則說明其智力不足;如果心理年齡高於實足年齡,則說明他智力超常。
2.智力的概念
智力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推理能力、想象力等。
觀察是有目的、有組織的主動的對客觀事物的感知。觀察要求全麵、準確、深入。觀察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培養觀察力可以主要從以下幾方麵努力:
①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良好的習慣包括:細致而不是粗枝大葉,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觀察對象,養成作總結和記錄的習慣等。
②發展多種感覺器官的功能。要多看、多聽、多接觸,力求對事物有全麵準確的了解。
③力求客觀,盡量排除主觀因素的影響,避免“先入為主”。
想象力是指人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據語言文字的描述或圖紙、符號,在頭腦中再造出與其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創造想象是頭腦中獨立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發展想象力:①要豐富自己的表象和言語。所謂表象是指保持在記憶中的客觀事物的形象,它是想象的材料,表象越豐富,想象的空間便越開闊。想象又是通過言語表現出來的,要注意用豐富、準確、清晰、生動的言語來描繪事物。②要有計劃地進行想象訓練。如對靜物作動態的想象,變無聲為有聲想象;對抽象詞作具體形象想象;對物作擬人想象等。
變態與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