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據估計,有心理衛生問題的青少年不低於10%。歸納起來主要有家庭教育問題,學習問題,自殺、犯罪和性教育問題。性教育問題將在性心理衛生一章中論述。
一、家庭教育問題
青少年受家庭影響最早、最深。父母和長輩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對青少年性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很多青少年的行為模式與家庭有一定聯係,而這些又與父母的個性特征、素養、家庭氣氛、社會地位、職業性質、經濟狀況以及教育水平有關。
1.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的生活道路和前途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盡管每位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有抱負、有理想,成年後能有所作為。但采取什麼教育方式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長呢?
父母首先需了解青少年在這個時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第二性征的出現,意味著性發育漸趨成熟,此時青少年發生一係列生理、心理、內分泌等改變,對性的困惑或錯誤的認識,可引起一些性心理的問題,如早戀、手淫恐懼等。
(2)大腦發育趨向完善、智力顯著提高,抽象思維、判斷推理能力增強,好奇、富於進取心,渴望獨立。但由於對事物識別能力不足,看問題往往片麵和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在遭到挫折時,往往容易引起一些心理障礙或問題。
(3)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對新事物反應敏捷,但觀察尚不深入;情感豐富而不穩定,容易衝動;意誌不堅定,易受他人的影響。如何適應家庭和社會環境,如何搞好人際關係,特別是同學、朋友間關係,對青少年的成長也很重要。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4)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對外界的認識不斷提高,生活經驗不斷積累,人生觀和性格逐漸形成。但主客觀矛盾此起彼伏,總的趨勢是不穩定。正確引導青少年克服困難、應付生活危機是父母與長輩應盡的責任。
父母在家庭中既要注意青少年的不足,又要發揮他們的長處;既要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又要協助他們解決問題。但父母對孩子的指導要符合心理衛生原則:多獎勵,少懲罰。許多家長由於懂得這些知識,家庭成員之間坦誠相待、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經常有思想交流,家庭和睦、氣氛民主,有利於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在家庭中既享受充分的權利,又承擔著一定的義務,這是健康家庭的表現。這種家庭有利於青少年的成長。與此相反,少數家庭,由於家長不了解心理衛生知識,父母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關係不融洽,勾心鬥角,氣氛緊張,不能和睦相處,尤以離異家庭或寄養家庭為甚。這些青少年心靈受到創傷,情緒壓抑。這種不健康的家庭,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因此而導致的青少年心理衛生問題比健康家庭多得多。
2.家庭教育的失誤
家庭常見的教育失誤有以下幾種。
(1)溺愛。愛子之心,父母皆有,這是人類的共同天性。但溺愛就不同了。父母和長輩對孩子的生活過分關心,一切包辦代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獨立鍛煉的機會,逐漸成為家庭中唯我獨尊的驕子或“小霸王”。這樣的孩子心中隻有自己,沒有他人。在生活中,這類孩子養尊處優,自私自利;在學習上不努力,成績很差,可能因厭倦學習而中途輟學。孩子往往難於適應社會生活。挫折與失敗常可引起一些心理障礙。
少數人會由於私欲得不到滿足而觸犯刑律,走上犯罪的道路。有這樣一位男青年,年方19歲,排行老幺,上有3位姐姐,從小深受父母寵愛。在家中有“小皇帝”之稱,父母及姐姐百般遷就。該青年貪玩好鬥,學習成績每況愈下,與學校差生為友。某次夥同一些青年,偷竊家中錢糧,到處地遊山玩水,其父母知情後不僅不責備,反而擔心孩子在外麵受苦,寄錢任其揮霍。回來後更是肆無忌憚,數次帶女友在家夜宿,其父母仍然熟視無睹。繼後因強奸罪,落入法網。
(2)過嚴。家長的主導思想是“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希望子女成才之心十分迫切。有些父母文化不高,但希望自己的子女讀上大學、做官,光宗耀祖。他們對子女從小嚴加管教,處處事事均加以控製,不尊重子女的獨立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