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心理常識篇(6)(1 / 3)

這些父母不能根據子女的具體情況,給予幫助,而是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他們,如發現子女做錯事,輕則訓斥,重則打罵,損傷其自尊心。這樣做的結果,有少數青少年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龍”的良苦用心,發奮讀書;另一些青少年則感到委屈憤懣,產生逆反心理,對父母猜疑、敵視,進而逃學、出走,淪為流浪漢或罪犯。

如一男性青年,20歲,家庭環境好,父母文化水平高。但父母對他非常嚴厲,要求該青年好好學習,經常檢查他的考試成績,若成績不佳,必受訓責備。高考落榜時,又被父親痛打一頓。次年,經過努力該生考上夜大,但其父母不允許他去上學,一定要他考上正規大學。由於精神壓力過大,他每次高考臨場都非常緊張,屢試不中。

該青年對其父的苛求,由不滿轉為敵視,多次與其父發生衝突,並以最殘酷的手段毒打父母;還認為父母對他進行迫害,到公安局報案。後來被送入精神病院。醫生勸告其父母改變對其子女的態度,尊重兒子的意見,不應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他。父母接受了醫生的意見,改變了對兒子的態度。該青年後來考上某醫學院,讀完了全部課程,畢業後一直情況良好。

(3)忽視。有些父母忙於工作或學習,對子女的教育心有餘而力不足。學習不自覺的子女,如脫韁之馬,成績江河日下,喜歡結交“誌趣相投”不愛學習的同學,或夥同社會上的青少年幹壞事。當父母覺察,為時已晚,糾正其不良習氣非常困難。

有的家庭,由於父母離異,一方或雙方去世,或寄養他家,或父母不和,均使青少年的教育受到忽視。有些父母的道德和法律觀念薄弱,平素交往的人低級庸俗,在孩子麵前行為不文明,通宵達旦地打牌賭博,甚至讓青少年接觸一些醜惡的事情,必然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腐蝕和毒害。

少數青少年置身於這種不健康的家庭中,意識到身處逆境,潔身自好,也能做到出汙泥而不染,他們的前途依然光明。不幸的是,確有相當比例的青少年,隨波逐流,無心學習,追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走上墮落或犯罪的道路。也有些人因為看不到前途,長期壓抑而悲觀失望,發生某些心理障礙,甚至輕生自殺。

如一個13歲的男性少年,初中文化,父母離異,與父親一起生活。父親終日忙於工作,離婚後心煩意亂,常把對妻子的憤恨發泄到兒子身上,稍不如意便橫加指責或打罵。兒子為了逃避責打不得不逃往母親處,希望得到母親的庇護和寬慰,但繼父對他橫眉怒目,使孩子感到心情不快,最後,隻好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少年結為夥伴,借以擺脫無助與孤獨。時間不長,他便養成了說謊、偷竊、攻擊等壞習慣。

對這類青少年的行為問題,解決的關鍵在於加強家庭教育。盡管父母已離異,但對子女仍應盡其責,並配合學校教育,共同幫助孩子糾正不良習慣。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極其重要。下列幾點尤其值得注意。

3.正確教育和引導青少年

(1)家庭教養不能僅著眼於青少年上學讀書,完成作業。

讀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少年的知識水平、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和心理素養,讓他們明是非、懂道理,尤其是做人的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事情已有一定的認識能力,但認識事物的角度往往是片麵的。父母過分溺愛或管教過嚴,態度粗暴或恣意放縱,均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使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重要的是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維護他們的自尊心,聽取他們的意見。以啟發、誘導和鼓勵為主的教育方式,促進他們智力的發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在學習方麵,要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以調動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父母應了解青少年的某些心理特點。

青少年喜歡有自己的天地,其隱私秘而不宣;他們與同學之間的交往常不願意父母幹涉或介入。如果父母私拆他們的信件,他們會很反感,認為這是很不道德的行為。他們與同學之間的交談父母一般也不必參加。做父母的對子女這些心態應該理解,因為他們渴望獨立;即使有些見解異乎尋常,是無法實現的幻想,父母也不宜輕易提出批評,或加以責備。對孩子的某些不現實的想法,應以平等的態度,用談心的方式交換意見。有時也應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試一試,如遇到挫折,要關心他們。這樣他們會在“吃一塹,長一智”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成熟起來。這樣才有利於青少年保持心情舒暢,感到家庭的溫暖,意識到父母是可親近的;也隻有這樣家庭教育的作用才可能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