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視親子關係。
如果親子關係搞得很僵,子女對父母有敵對情緒,一切教育都很難進行下去。為了改善關係,可通過子女的同學或朋友,或親屬的幫助進行溝通。14歲以後,同學或朋友的作用不可忽視,父母的話可以不聽,但同學們的話都可以聽進去。他們與同學在一起很愉快,而與父母在一起卻不自在。因此,父母要重視青少年的朋友或同學之間的交往。對子女的同學應以禮相待,了解他們的想法,鼓勵他們共同努力,為一個美好的理想而奮鬥。有些父母對子女的同學或朋友看不慣而態度冷淡、生硬或不夠禮貌,不僅使同學或朋友顯得尷尬,還直接傷害了自己子女的感情。
(4)重視“榜樣”的力量。
由於青少年很善於模仿,故父母和老師都要身教加言教。父母的一舉一動,應為子女做表率,要使自己的言談舉止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規範。父母對子女可以談談親身的經曆,談談自己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此種現身說法的教育方式,既親切又富於情感,容易使子女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父母即使沒有什麼成就,談談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對自己的子女也有好處。
二、學習壓力問題
學校是培養和造就人才的地方。青少年能否很好地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取得優異成績,對以後成為有用之才至關重要。教師的職責是使來自各種不同家庭的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合格人才,要達到這個目的,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則不可忽視。一般從小學到高中階段,就能對某個學生是否有培養前途,能否由高中進入大學,培養成為國家的專門人才作出預測。高中階段更為重要,因為升學競爭激烈,有些在高中以前學習成績平平的青少年,在決定自己命運和前途的高中階段,常以頑強的意誌夜以繼日地拚搏,所以,難免不發生各種各樣心理衛生問題,較常見的如程度不同的抑鬱、焦慮、強迫、疑病等症狀。這些心理衛生問題與青少年在學習階段麵臨的壓力有關。
1.壓力的來源有如下幾種:
(1)來自學校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
許多學校追求高升學率,學習層層加碼,造成學生精神上的負荷過大。有些學生由於基礎好、聰慧,尚得適應,最終如願考入大學;而有些中等成績的學生在最後的拚搏中,除一部分能闖過“難關”外,大部分難以適應,進退維穀,長期的壓力與矛盾很容易發生神經衰弱症狀;有的學生即使進了大學,由於學習的緊張也容易患神經衰弱。據上海5所大學調查,其患病率為0.3%~10%。患了神經衰弱的學生看書稍久即頭痛、頭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煩躁、易激惹,或出現心驚、氣短、厭食、腹瀉、尿頻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一般康複很慢。不過隻要注意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煉,病情會逐漸緩解。康複後若能得到老師的輔導和同學的幫助,學習還有希望趕上。
(2)來自父母“望子成龍”的壓力。
過分強調子女的學習,整日督促孩子看書、做作業。有些家庭還請了家庭教師。學生除完成學校的作業外,尚要完成大量的課外作業。為了保證學習,他們不許孩子看電影、電視及課外讀物,偶爾參加文體活動,也橫遭指責,不給一點鬆弛的機會。至於考試成績,更成為父母關注的焦點。孩子成績好,父母便喜形於色;成績差則大發雷霆,甚至惡言攻擊,諸如“真笨”、“沒出息”、“成不了才”等。這些話勢必傷害子女的自尊心。有些父親對學業稍稍怠慢的子女施加暴力,侮辱其人格,使青少年感到壓抑,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從而走上絕路,成為“逼子成龍”信條的受害者或犧牲品。
(3)來自學生本身自我期盼的壓力。
有許多學生,特別是有進取心的中學生,努力學習,奮不顧身地爭取名列榜首,他們隻比第一名差幾分,便感到難過、焦慮、自責。他們學習的目的不明確,患得患失,更經不住突然的打擊。一旦高考落榜或學習成績下降,便萌發輕生之念。
(4)來自社會的壓力。
社會上普遍存在著輕實際、重資曆的現象,無論幹什麼都要文憑、學曆,不是大學或大專畢業生就找不到好工作,不受尊重,不能出國留學等,再加上近幾年來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的一些消極的影響,如新的“讀書無用論”,使有的學生“棄學經商”。社會上又存在著“體腦倒掛”等不合理的現象,也妨礙了一些青少年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感到困惑或無所適從。這些無形的社會壓力、精神上的負荷常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