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心理常識篇(6)(3 / 3)

(5)課外書刊的影響。

古人提倡開卷有益,意思是說,好書使心智發達,茅塞頓開,引導青少年走向正確的道路,如優秀的小說、人物傳記激勵青少年奮發向上。青少年把英雄人物作為自己的學習榜樣;把激發進取的名言警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些均有利於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成為有用之才。同時,有益的書籍還可以豐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使大腦能得到積極的休息,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有害的讀物,如黃色書刊,對青少年危害極大。因為青少年識別能力差,對一些淫穢書刊、畫報,宣揚暴力、凶殺、色情的電視、錄像,缺乏抵製能力容易受到腐蝕和傷害。他們對這些文化垃圾一旦著了迷,往往無論上課或下課都顯得神不守舍、萎靡不振,以致學業荒廢,甚至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模仿不良行為,最後成為犧牲品。例如,有些女青年可因此而失身,繼而迫於精神上的壓力而輕生。

2.正確麵對壓力

怎樣才能幫助青少年學生正確對待所麵臨的問題和壓力,減低對他們心身健康的不利影響呢?

(1)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青少年在高中階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學習動機。很多人為當工程師、醫生、教師、文藝工作者等而學習,有的人隻為謀求一個較好的工作或較高的地位而學習。一旦學生自身的學習動機與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不完全吻合時,常會引起急劇的情緒波動。所以,家長、教師要及時引導青少年明確人生的意義,了解人為了什麼活著,以提高他們對個人存在價值的認識,端正生活態度,從而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正確的學習動機,必須通過不斷的教育才能逐步形成。智力水平、家庭環境和經濟狀況不同,均可能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學習動機、興趣和效果。父母應根據子女的具體情況加以引導。學習目的明確,積極性高,學習中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如果學習目的不明確,其學習往往是消極被動的,效果也不佳。預防學習問題引起的各種心理障礙,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極為重要。

(2)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不良,與青少年發生心理障礙和神經症有關。好的學習方法強調合理用腦,長期腦力活動過度緊張,得不到及時調節與恢複,可產生頭痛、頭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學習成績也會隨之下降。相反,大腦一直處於休息狀態,缺乏必要的刺激,也不可能提高智力水平。故合理用腦,注意工作、學習與休息的合理安排,使大腦保持良好的功能狀態,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好的學習方法可提高學習興趣和自覺性。在學習過程中,要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使孩子明白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和“欲速則不達”,“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功夫不負有心人”等道理。告訴孩子不要因偶爾考試失敗而煩惱,也不要為一次僥幸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要正確對待分數,勝不驕,敗不餒,為自己的學習目標執著追求。

(3)要重視全麵的學習。

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不僅要學好文化知識,也要學好社會知識和其他有用的生活與做人的知識。下述幾點尤其需要加以注意。

①遵紀守法、講究文明禮貌和道德修養,要從小養成大公無私、樂於助人,關心集體的品質,讓良好的作風、道德修養成為行為的準則。

②培養愛國精神,增強民族責任感,提高自身的道德覺悟,並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

③培養健全的性格與正確的人生觀。青少年階段,正是性格和人生觀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家長、教師在這個時期能發揮有利影響,積極培養青少年的道德意識,使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經過實踐和努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在具體做法上要有計劃讓孩子閱讀一些有益的書籍,以英雄人物為榜樣,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並不斷培養高尚的情操和不畏艱難的堅強意誌。

三、自殺問題

自殺既是社會問題,也是醫學問題。從生物學的觀點看,一個人的一生總是為個人和人類的生存而鬥爭的。而自殺卻違反了這個生物學規律。自殺可理解為一種適應不良行為。自殺者麵對困難或挫折,不能應付,以致采取自我毀滅的方式,試圖逃避現實,擺脫困境,消除內心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