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心理常識篇(7)(1 / 2)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極不穩定時期。發生於這個時期的自殺,國外屢見不鮮。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生中,每10萬人中約有22人自殺,而當地居民與大學生年齡相當的人,每10萬人中隻有6人自殺身亡,大學生的自殺率比居民中的同齡人高出3倍。在我國,根據某省在部分大中學校調查的結果,發現有自殺意念的約占被調查學生的10.9%;做好自殺準備的學生約占3.5%;有自殺意念而無行動或自殺未遂者遠遠比自殺身亡者為多,故值得引起重視。

1.青少年自殺的常見原因

(1)人際關係緊張,尤其是與父母的關係緊張。

由於父母的管教過嚴或與父母發生激烈的衝突而憤然離家出走。他們的心情悲觀絕望。其中的幸運者可能得到同學和朋友的及時安慰與勸導,免於自殺身亡。但不幸者卻可能徘徊街頭,孤立無援,最終走上自殺的絕路。這種情況常見於某些生活在不健康家庭中的青少年。父母經常爭吵,或鬧離婚,或已經離異,往往使子女感到困惑、沮喪、壓抑、自卑。家庭被不和諧的氣氛所籠罩,缺乏天倫之樂,使他們原來已不健康的心理再受挫折,更看不到前途,其自殺可能性更大。

(2)考試失敗或高考落榜,是我國青少年自殺的常見原因之一。

此種人起初往往對自己估計過高,一旦考試失敗便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加之缺乏父母的諒解與支持,甚至遭到諷刺漫罵,自尊心和自信心喪失殆盡,於是走上尋短見的絕路。

(3)失戀或失身,也是青少年中常見的自殺原因。

據英國的調查,自殺的青少年中52%有失戀問題。日本發現16.2%的青少年自殺的直接原因是失戀。我國僅為4%~6.5%。失身導致自殺僅見於女性青少年。她們在遭侮辱後,內心很痛苦,又遭到別人的冷眼歧視,惶恐、羞愧、悔恨、自責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促使她們走向死路。

(4)意外的打擊。

平素一帆風順的青少年,心理承受力很差。他們遭受意外的沉重打擊後,如天災人禍、親人突然死亡或自身致殘,往往走上絕路。

(5)封建迷信。

在農村或社會文化落後的地方,少數青少年受到迷信的影響或欺騙而自殺身亡,以女性見多。

(6)精神疾病。

英國的研究報告提出90%的自殺者患有精神疾病。有人指出2/3的自殺者患抑鬱性疾病。美國有一回顧性研究,發現134例自殺身亡的人中,60例有躁狂抑鬱症病史,31例是慢性酒精中毒,5例為慢性腦病綜合征,3例為精神分裂症,2例為藥癮,25例診斷不明,但肯定是精神疾病,5例有內科疾病史,隻有3例是正常人。顯然精神疾病是導致自殺的主要原因,應受到高度重視。有些著者認為,一些原因不明的自殺或“意外死亡”,在排除他殺後應考慮死者患有精神疾病。抑鬱症與自殺關係最密切,應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

2.抑鬱症及自殺案例

抑鬱症患者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少、工作學習效率低、對未來悲觀失望、早醒、精力不足、無明顯原因的食欲銳減、體重減輕、時有輕生念頭等。輕者可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常不易為人們所覺察。抑鬱症患者自殺率約為10%~15%左右。在青少年中,有多高比例的人患抑鬱症,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因其症狀隱蔽,不易被發現,故應引起人們的警惕。下麵的例子,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例1,女性,21歲。她在大學一年級初期學習成績頗佳,但逐漸感到腦子很笨,發木,心情不暢,消沉、沮喪,對學習無興趣,對未來缺乏信心,悲觀失望,常訴疲乏無力,精力不足,學習成績下降,以致數門功課不及格,經常回到房間哭泣,少動、少語。哥哥是同校的研究生,經常責備她不爭氣,於是心理壓力更大。老師發現,她情緒低落已經兩個多月,認為她患了抑鬱症,應找精神科醫生及時醫治。而她的哥哥否認她有精神病,拒絕醫治。老師很同情她,親自找精神科醫生谘詢。醫生特別提醒應防範自殺。不幸的是未能及時處理,1周後,她跳樓自殺身亡。

例2,女性,大學生,高中畢業時是班上的優秀生。大學第一學期,她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半年後,她感到腦子開不動,聽不進課、記憶力不佳、疲乏無力、早醒、情緒十分低落,無法繼續學習,主動要求回家。父母感到驚訝,誤認為她可能因失戀影響了情緒與功課,不僅不給予安慰,反而打了她一頓。她感到十分委屈,訴說自己的抑鬱體驗,父母依然不能理解。後因她多次想跳河自盡,其母才來找精神科醫生診治。得悉女兒患抑鬱症後,其父親才如夢初醒。經服藥治療,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