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心理常識篇(7)(2 / 2)

以上兩例抑鬱症起初均未能被親人覺察。後因處理不同,結果迥異,教訓可謂不小。在青少年中不乏類似情況,應引起高度警惕。

無論抑鬱症患者或正常人自殺,均有一個心理過程。在情緒極低時,他們常有絕望、無助、自認無價值、活著無意義、回憶過去、譴責自己的體驗。他們麵對現實感到困難重重,展望未來感到悲觀失望,認為自己活著是家人的包袱,自殺的念頭便黯然而生。

自殺的行動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先出現自殺意念。第二階段這些意念不斷湧現,進而變為行動,但往往是不成功的,因為患者對生與死的選擇還存在內心的矛盾。在此階段仍有求生的願望。有人統計過,有68%的人流露出自殺觀念,約有38%的人表明他將要采取行動。在自殺當天向醫生求助者僅占7%,故稱第二階段為向外呼喚和求助階段。如果這個階段得到有效的幫助,仍可能幸免於死。可惜這一階段常被人們所忽視。最後階段,自殺者往往果斷、堅決地采取出乎人們意料的行動,其自殺成功率極高。

3.預防自殺行為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下列幾點不可忽視:

(1)減少壓力。

青少年的壓力不外乎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些心理、社會因素容易導致青少年發生情緒危機,如果危機得不到妥善處理,則可能迫使青少年走上絕路。父母和教師應善於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及時給予安慰,關心與開導,並幫助其解決具體問題。對付危機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異。一般應穩定情緒或誘導宣泄,解除憂傷,幫助他們順利渡過危機。必要時可到精神科進行心理谘詢。

(2)糾正不良性格。

不是每個青少年遇到心理創傷和危機都走絕路。自殺的畢竟是少數,這與他們的個性有關。性格內向者,遇到問題不願暴露;性格中有較多的抑鬱傾向者,看問題悲觀消極,不易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麵;性格固執者遇到挫折,則認為事已至此,無法挽回,別無選擇,隻有一死了之;情緒不穩,趨向極端者遇挫折也易發生輕生念頭。作為青少年自己,要糾正不良性格,就應不斷從實踐中鍛煉自己,從克服各種矛盾、衝突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應付能力;同時要善於自我控製、自我評價、在克服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中逐漸成長、堅強起來。

(3)對自殺的預測。

自殺有一個心理過程,如能及時發現並加以防範,是可以避免悲劇發生的。據統計,從自殺預備到自殺,曆時半年以上者為81.3%,其間有充分的時間來預防。一般青少年企圖自殺者6%~27.5%有遺書。對青少年的自殺企圖,父母、教師和親人要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加以疏導。對長時間情緒低落者或抑鬱者,宜及時找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工作者診治。

四、犯罪問題

青少年犯罪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許多國家的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據統計,青少年犯罪占整個犯罪人口的比例:在美國是5.3%,前聯邦德國為4.8%,英國為4.4%,在我國尚無精確的統計數據。

1.青少年犯罪原因

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與他們的人格、社會環境、家庭、學校環境或精神病態有關。通常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很少是單一因素所致。現分述如下:

(1)家庭教育不良。

據國外統計,青少年犯罪者的家庭,多為不健康的家庭或破裂的家庭,如早年喪父母或父母親離異。尤其是父母本身有過違法行為,對青少年影響更壞。他們心靈蒙受創傷,受歧視,抬不起頭,為尋找刺激與安慰,被社會上的犯罪團夥所利用而參加犯罪活動。另一方麵,在健康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管教過嚴,或溺愛、或粗暴、或放任,都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和道德品質的形成;在適當的外環境影響下容易加入其他行為不軌的青少年行列,甚至淪為罪犯。

(2)學習的壓力。

犯罪青少年,多對現實不滿,厭惡學習,上課不守紀律,成績極差。因為他們認為讀書無用,視學習為負擔,經常逃學或自動輟學,到社會上去鬼混,使犯罪率大為增加。

(3)精神汙染。

黃色書刊、色情錄像、恐怖、凶殺內容的電影、電視,賭博、酗酒、鬥毆、賣淫等不斷向青年侵襲,一些缺乏辨別能力、意誌薄弱、缺乏克製力者,則易墜入其中,導致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