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心理常識篇(8)(1 / 2)

(4)不良的社會團夥。

不良社會團夥對青少年犯罪起了很大的誘導作用。不良社會團夥有兩類:①一些無正當職業的青年。他們大多數不學無術,好逸惡勞,臭味相投,湊合在一起,吃喝玩樂,為非作歹,導致犯罪。②以流竄犯或勞改釋放犯為主體的社會渣滓。青少年因某種原因加入這樣的團夥,受其教唆與操縱,最後也淪為罪犯。

(5)病態所致。

不少青少年罪犯患有精神疾病或有人格缺陷。常見的有:

①智能低下,常為輕度智能低下和處於臨界水平者。因他們對尊重的理解、判斷和自控能力均差,易受人教唆而作案。

②精神病患者的早期階段,症狀不易為家人所覺察,直到作案後收審時親屬才意識到孩子患了精神病。江蘇省1985~1986兩年中有1800多起刑事案件係精神病人所為,其中大多為青少年。

③人格障礙不易為人們所認識。它是人格的一種異常發展,常表現為暴力、攻擊和反社會行為。他們明知自己的行為是社會所不能容許的,但常因一時衝動、失控而觸犯法律。

犯罪青少年一旦落入法網,常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悔恨、自責。也可因心靈的震撼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恐懼、焦慮、自卑、遲鈍等症狀,甚至發生監禁性精神病。

2.防範自殺的措施

防止青少年犯罪,要針對其犯罪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其中包括:

(1)糾正家庭教育的失誤。

一旦發現子女有犯罪傾向,全家應高度重視。對無法繼續上學者,應力爭安排工作,不能任其遊手好閑,無所事事。家庭要保持良好的氣氛,對孩子親切關懷,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要根據具體情況協助他們製訂生活計劃,並督促其實施。

(2)高中階段的學習問題要特別注意。

學校不宜分什麼重點班和非重點班,因為這樣做容易造成對非重點班放任自流的忽視。學校應著重加強思想政治、道德觀念、法律和人生觀的教育。在抓尖子生的同時也要抓差生。隨便開除差生或勒令差生退學均不可取,這樣容易把他們推向社會,推向犯罪。

(3)有精神病態或人格缺陷的青少年,應及早到醫院診斷和治療。

家長平時應細心監護,以免發生嚴重後果。

(4)徹底掃黃,取締黑社會團夥,移風易俗,改善社會風氣,防止精神汙染。

據新疆調查,有1/4的青少年罪犯接觸過淫穢書畫、錄像,足見這些東西對青少年腐蝕之大。

(5)對失足青少年予以理解、幫助和教育。

大多數犯罪的青少年,一旦被拘留或送入工讀學校,往往感到悔恨。他們多願意反省自己的過錯,改過自新。政府應不失時機地給予適當教育。親友也要積極配合,做爭取工作。當他們重新回到社會時切不可歧視他們,應歡迎他們,關心他們,並安排適當的工作。如果對他們淡然視之或冷眼相看,可能令其滋長破罐破摔的念頭,不但不利於教育,還有把他們再度推向犯罪的可能。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

一、自我意識的概念

既然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那麼,人能不能反映自己?回答是肯定的。人的大腦對自己的反映,稱自我意識。

因為人不能離開周圍環境而生存,所以,人的大腦在反映自己時,實際是反映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周圍事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例如,當我們在班裏排隊時,馬上會覺察到自己的個子在同齡人中是高或矮;通過各種學習活動,能對自己聰明與否,用功與否有所了解;在家裏、在學校裏與父母、與老師、同學相處時,會知道自己是否受歡迎……這些都是自我意識。

1.自我意識的組成

自我意識包括3大部分:

(1)自我認識。這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像自我觀察、自我概念、自我評價等。這是回答“我是誰”,“我怎樣”的問題。

(2)自我體驗。這是伴隨對自己的認識產生的情感體驗,像自尊感、自卑感、羞恥感、榮譽感等。這是自己對自己的外貌、個性、行為是否滿意的一種情緒體驗。

(3)自我調節。這是自己對自己心理與行為進行的控製支配。如自我暗示、自我期待、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等。這是要表明“應成為怎樣的人”,“我能成為怎樣的人”。

2.青少年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水平,反映了一個人心理發展的水平。我們通常聽到成人評價孩子時說:“這個孩子真懂事。”所謂“懂事”,實質是指他能夠正確處理他和周圍人、周圍事物的關係。譬如,孩子放學回家,看到爸爸媽媽都未下班,隨即收拾屋子、淘米、洗菜,著手做飯。待勞動一天的父母回到家時,飯菜正放在桌上,屋子又整齊清潔。晚飯後,稍加休息就認真完成作業。

這樣的孩子就是正確處理了自己與父母、自己與家務、與學習之間的關係。這是自我意識水平高的表現。這種處理是建立在他對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自己與父母關係、學生的職責的認識的基礎上的。相反,如果孩子到家後扔下書包去玩,待玩得筋疲力盡回家,就埋怨家長沒把飯做好。飯後,碗一撂坐在電視機前就不想走,待好電視看完,才想起作業沒做,於是急急忙忙草率對付……這反映了自我意識水平低,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父母、遊戲與學習任務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