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是人獨有的心理現象。迄今為止,心理學家還是認為動物沒有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有很大的作用。且不說一二歲的孩子,當他能把自己與周圍其他人、其他物區分時所表現出的心理上的一個重要發展,就說少年的自我意識發展,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就具有較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意識對青少年健康成
長的作用自我意識水平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在自我觀察基礎上形成的,是指對自己的外貌、體態、個性、行為等方麵進行的評價。從小學高年級起,青少年日益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並逐漸形成自我評價。如“我是否聰明”、“我是好學生,還是中等學生”、“我是否漂亮”等。“人貴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說,一個人能清晰地、正確地認識自己是難能可貴的。正確的自我評價,有利於確立適當的目標,形成適當的自我期待。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積極發揚長處,補足短處,或回避短處,才能有所成就。有一位外國元首在談到他的成功時說:“個人如果能盡可能地發揚自己的長處,盡可能地克服與回避短處,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成功。”問題在是否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長處,如果體操名將李月久要求自己成為跳高冠軍,吳佳妮想成為優秀的摔跤運動員,大家一定會覺得荒唐可笑。但是,一個擅長文科的學生可能因為高考時理科招生人數多,專業選擇餘地大而勉強學理;一個善於講述,熱愛孩子的學生,由於教師待遇低而不報師範。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這或者是由於缺乏正確的自我評價,或者是不善於揚長避短。
2.自我期待
自我期待是在自我知覺、自我評價基礎上,對自己未來可能達到目標的一種估計。在一個班級中,同學們的自我期待並不會都相同。有人認為自己可能成為班內學習成績最好的之一,有人認為自己能混上一張文憑就很不錯了。積極的、恰當的自我期待能成為一種動力,促使自己實現目標。例如,考試得了80分,這個成績對認為可以得100分的學生來說,覺得自己考壞了,很懊喪;對一個認為自己隻能考及格的學生來說,覺得自己成功了,很滿足。他們兩個誰對呢?問題不在認為自己可得100分的好,還是得60分的好,而在是否對主客觀條件作了恰當的分析。這是說,對考題的難易程度是否估計恰當,對自己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智力水平以及努力程度是否估計準確,如果這兩種估計都是恰當的、合適的,前者的懊喪會變成吸取教訓的動力,從“吃塹”中“長智”;後者的滿意會變成積極進取的動力,增強爭取更大進步的信心與克服困難的勇氣。反之,前者可能一蹶不振,後者則會盲目樂觀,最終都導致失敗。
3.自尊、自信
這是在自我評價、自我期待基礎上,在實踐活動的成功與失敗中獲得的具有情感性的自我認識。
自己認為自己的人格及社會地位應受到尊敬,相信自身的價值,這是自尊;認為自己具有完成某項任務或達到某種目標的能力與條件,這是自信。如果過低估計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這是自卑;而過高估計自己,自以為是,這是自負。顯而易見,過高或過低估計自己都有礙於自己。
我國詩人李白曾大聲疾呼“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種自信。鑒於這種自信,他在官場上屢不得誌的情況下,發奮寫作,給後人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
自信有利於任務的順利完成。在有了充分準備的條件下參加考試,自信心強的同學比自信心不足的同學容易取得好成績。原因就在於自信心可以使焦慮水平維持在中等水平。心理學家研究,高焦慮或低焦慮都不利於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而中等水平的焦慮則能在較長的時間中調動一個人生理與心理的各種潛能。在勢均力敵的對陣中競賽不僅是設備、智慧、體力、技巧之爭,還是心理品質的較量。充滿信心、不驕不躁,這往往是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
4.自我控製
自我控製是依靠意識控製自己的心理與行為,以實現預定目的。自我控製是在目標確定之後,以自我激勵、自我暗示、自我要求等手段堅持不懈地努力,以達到目的的心理過程。
“虎頭蛇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青少年容易出現的弱點,這正是缺乏自我控製的表現。自我控製能力強者,往往使智力平平者取得成就。因此,學會自我控製,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