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是統一的整體
有的青少年朋友會想,什麼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我怎麼覺察不到,或分不出來自己是在感覺呢,還是在思維、記憶;是在認識外界事物呢,還是在進行情感體驗……
一、分不清心理活動的原因
是的,我們往往不易覺察到自己的心理活動現象,或分不清自己在進行何種心理活動。其原因有四方麵:
1.神經細胞傳遞興奮的速度太快
據神經生理學家測定,人的神經細胞傳遞興奮的速度為4~120米/秒。這種速度常常使我們一旦想去觀察時,那一瞬間的心理現象已經過去,接踵而來的可能已是別的什麼心理現象了。例如,我們的腳被紮了一下,這一痛覺(感覺)不到半秒鍾已傳到大腦,大腦再通知腳縮回來,並用眼睛去看的時候,也在進行判斷:大概是釘子(思維推理),眼睛看到一亮亮的尖尖的東西(知覺),想起過去是見過的(記憶),原來是碎玻璃(思維判斷)。與此同時,覺得自己真倒黴(情感不愉快),咬牙堅持去上藥,包紮(意誌)。這全部過程可能就一兩分鍾的事。因為這個過程很快,往往很難將其中某一過程單獨區分出來。
2.人的心理活動是完整的、統一的
人的心理過程在可以覺察到的一段時間內常常是幾種心理活動同時迅速交替進行,再說這些心理過程又都要受到他心理的製約,也就是說個性心理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心理過程。
例如,“注意”這一心理現象就從來不單獨存在,它總是伴隨著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誌過程進行。當我們的腳被紮破,頭腦通知眼睛去看時,“注意”就伴隨感覺和知覺;當大腦去想“這是什麼”時,它又伴隨思維;當自己覺得倒黴時,它又伴隨情感。我們也可能一邊看小說、看電視,一邊高興得拍手大笑或傷心落淚。這就是伴隨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我們也可能下決心一定要把這20個外語單詞背下來,這就是用意誌過程控製認識過程。
不同的人,即使都在經曆這些過程中,表現卻不一樣。有人腳被紮時,自認倒黴;有人則可能破口大罵;有人則可能眼淚汪汪。即使兩個學生都下決心要把20個外語單詞背下來,一個是一鼓作氣大有不背下來誓不罷休之氣概;另一個是不緊不慢,細細辨別,讀上5個,又讀5個……這些都說明在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誌過程中,都會反映出每個人不同的個性特征,猶如使每個人的心理過程染上了獨特的色彩一樣。心理的這種整體統一性,使我們很難將某一心理現象分出來。
3.人們往往隻注意到自己心理
活動的內容,而不是注意
心理活動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課,就要集中注意去聽清並理解教師講課的內容;我們看書,就要集中注意看清並理解書上表述的內容。我們一般不會去注意自己是在進行知覺、思維、記憶、想象等心理活動的形式。如果我們將注意集中在自己正在進行怎樣的心理活動時,就可能聽不清或聽不懂老師講的課,看不清或看不懂書上寫的內容。
同樣,當我們沉浸在幸福之中時,隻是對感到幸福的事情加以注意,而不會去對這種情感過程進行分析。這同樣影響我們對個別心理活動的覺察。
4.缺乏心理學知識
由於缺乏心理學知識,我們在認識自己或他人時,往往隻能作總體印象的分析,或從外部行為及行為效果對其思想、品德、知識水平技能熟練程度進行分析,不會對心理活動本身進行分析。
二、心理活動的分析
對人的心理活動按心理因素(元素)進行分析,是心理學發展中一個學派的意見。這個學派稱作構造主義學派,創始人叫馮特(1832~1920),是德國人。他們受到當時歐洲自然科學飛速發展的影響,想對複雜的心理現象進行細的分析研究,用化學分析的方法來解釋各種心理現象,於是提出了感覺、記憶、情感等心理元素。這對後人研究複雜的心理現象無疑是有幫助的。
當然,這一學派的理論有其局限性。譬如,化學元素不論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它們都是物質,而心理元素則是精神,是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是物質的印象,不是物質本身。如果把心理元素也當做化學元素,當然是錯誤的。
現在,當我們有了一點心理學知識時,就可以對他人或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分析。例如,我們常由於粗心大意而出錯,不是漏了標點符號,就是算錯了題。如果已經確定,自己對知識和技能本身已掌握,那麼必須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分析:審題時是否總是心急,想趕快看完(情感、態度)?有沒有覺得這道題不難(定勢)?是否容易被題目中的有些內容吸引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內容(注意的分配與轉移,知覺範圍)?……以致在氣質、性格上有哪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