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心理成長篇(1)(2 / 3)

隻有從心理活動本身進行分析時,才能找出克服粗心大意的具體辦法,同樣你若要有效地幫助他人學習,也必須分析對方聽你的講解時的感知、思維的過程,分析對方在解題時所需要的知識回憶、提取的過程,解題中的思路。隻有這樣,才能行之有效。

可見,對人的心理是可以分析的,為了有效地工作學習,也是需要進行分析的。在我們學習了心理學知識後,也就可以對人的統一的和整體的心理活動進行科學的分析了。

環境教育決定心理的發展

教育,在這裏主要指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本身是社會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教育不同於一般的社會環境。一般的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往往是無目的、無計劃和無指向的。而學校教育則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按照心理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和引導,使學生不斷獲得知識,進而促進心理的不斷發展。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師高弟子強”。這說明了教育對培養人才的重要性。英國有名望的物理學家湯姆遜27歲任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主任,1906年獲得諾貝爾獎物理獎。他培養出了許多出類拔萃的科學家,其中包括盧瑟福在內,有9人獲得諾貝爾獎金。盧瑟福繼湯姆遜之後領導卡文迪什實驗室,也培養了一批科學家,其中11人獲得諾貝爾獎金。我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人民大學等都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由此可見,教育在心理發展中起主導作用。這個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教育能充分利用遺傳素質來發展人的智力和才能

遺傳為人的心理發展提供了可能,而教育則使這個可能變為現實。我國速算能手史豐收從小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敏捷思維,顯示出了速算的才能,經中小學老師的輔導和一些數學家的指導,他終於成為一名數學速算專家。史豐收的遺傳素質再好,思維再敏捷,如果沒有受到中小學老師的教育和數學家們的指點,他的速算才能也不會得到如此充分的發揮,很可能成為沒有多大作為的庸人。相傳宋朝有個孩子叫方仲永,他生來就相當聰明,5歲就能賦詩,而且很有水平,受到人們的讚揚,這說明他的遺傳素質優越,早期教育也很好。但是,他的父親帶著他到處宣揚,使他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十二三歲時寫的詩就不突出了,20歲左右就變成了平庸的人。這個例子作為教訓一直傳到今天。

教育的這種作用還表現在對有缺陷兒童的教育上。有些兒童生來有先天的生理上的不足,有的思維遲鈍,甚至呆傻,有的聾啞或失明等。這些兒童在遺傳素質上有程度不同的缺陷,但教育可以不同程度地彌補這些生理缺陷。思維遲鈍的兒童,有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長的照料,經過學校弱智班的幾年教育,絕大多數逐步能做到生活自理,做家務活,有的還能從事簡單的社會生產勞動;聾啞人和盲人經過聾啞學校和盲人學校的教育和訓練,一般都能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不少人還能從事創造性勞動,如海倫盲、聾、啞,可在教師的努力幫助下,她終於戰勝自己,成為作家。這都體現了教育的作用。

二、學校教育對社會在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上具有選擇性

社會環境是極其複雜的,它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當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相一致時,學校就能充分利用社會環境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配合。例如,使學生根據不同的年齡參加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受到教育;全社會正在進行法製教育,以整頓社會治安,學校往往借助這個大氣候,對學生進行遵紀守法的教育。當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相矛盾時,學校就要采取措施,主要是通過教育使學生明辨是非,抵製不良影響對學生的侵蝕。例如,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刮起了一股一切“向錢看”的歪風,在這股風的影響下,有的學生不想念書,想混個畢業證好參加工作;有的甚至棄學經商或務農等。學校就針對這個不良的影響,通過各種形式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以此來抵製社會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