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校教育製約著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方向、速度和水平
教育的過程是社會向學生提出的要求逐步內化為學生需要的過程,因此,教育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速度、方向和水平。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隻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都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們前麵講到的愛因斯坦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的遺傳素質並不優,同普通人一樣,從小也沒有表現出超眾的才能。相反,他3歲時才會說話,念小學時學習成績差,屬於老師討厭的差等生。中學畢業後第一次考工學院因分數不夠沒有錄取,第二次才考取。他在大學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激發了他學習的興趣,經過自己的長期努力和奮鬥,終於成為世界聞名的科學家。
在講到教育對心理發展的主導作用時,還應指出,教育不是萬能的,並不是說教育可以決定心理發展過程的一切。因為人的心理發展的過程、速度、方向和水平,也就是說,一個人成才的因素是很複雜的,學校教育隻能影響具有一般遺傳素質的人,嚴重白癡或呆傻的兒童,教育的力量也難以達到。教育還要受社會環境的製約,在兒童逐漸長大時還要靠他們主觀努力。
心理發展的內部動力
相傳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苗生長了!”他兒子聽說後,到地裏一看,苗都死了。
一、內因是根本
為什麼拔苗不能助長呢?因為麥苗的生長不但需要陽光、水、肥、滅蟲害、除草等外部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它有自身內在生長發育的規律。正如毛澤東同誌在《矛盾論》一書中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生物的生長發育是這樣,其他事物的發展也是這樣,必須遵循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否則就會受到“拔苗助長”的懲罰。人的心理發展也要遵循它內在的發展規律。生物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和教育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各自起著重要的作用,生物遺傳素質僅僅是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和教育則是心理發展的外部條件,即外因;而人的主觀因素則是至關重要的,它是心理發展的內因。這個內因的水平如何,將對心理發展的速度和水平起決定性作用。
許多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憑借主觀努力,即內因的作用獲得事業的成功,他們一致認為,要獲得能力,增長才幹,沒有主觀的勤奮努力是不行的。他們中許多人留下了寶貴的座右銘。
李卜克內西:“天才就是勤奮。”“沒有非常的精力和非常的工作能力便不可能有天才。”
愛迪生:“天才的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托爾斯泰:“天才的十分之一是靈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愛因斯坦:“A(成功)=X(勞動)+Y(方法)+Z(少說廢話)。”
柴可夫斯基:“即使一個人天分再高,如果他不艱苦操勞,他不僅不會做出偉大的事業,就是平凡的成績也不可能做到。”
門捷列夫:“終生努力,便成天才。”
高爾基:“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迫使它燃燒成熊熊大火的方法隻有一個,就是勞動,再勞動。”
這些精辟的論述闡明了主觀因素在人的心理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數學家華羅庚在回憶他的生平過程時講,他在讀小學時因成績不及格沒有拿到畢業證,隻拿到一張修業證書,在初一時數學經過補考才及格。從初二開始發生了一個根本變化,他認識到既然天資差一些,就應多用一點時間來學習,別人隻用1小時,他就用2小時,這樣數學成績有了不斷提高,經過自己幾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成為一名世界聞名的數學家,這就是內因所起的作用。
二、內因與外因的矛盾
什麼是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呢?朱智賢教授在他的著作《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指出,“一般認為:在兒童主體和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社會和教育向兒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兒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狀態之間的矛盾,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這個內因或內部矛盾也就是兒童心理不斷發展的動力。”簡言之,社會和教育向兒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他們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