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兒童的學習生活中,由社會和教育向他提出的要求真正地被理解和接受了,他就會在主觀上產生一種新的追求和傾向。這種新的需要是以動機、目的、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例如,品德不良的學生,最初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因此,社會和教育要求也就很難內化為他的需要,這時容易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甚至犯罪。經過反複耐心的教育,或在犯了嚴重的錯誤後受到了懲罰,認識到了發展下去的嚴重後果,才成為其改正錯誤的需要。這樣就會重新考慮自己的前途,“從頭做起”,加倍地努力學習,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形成學習的動機,其結果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2.已有的心理水平
指過去認識外界事物的結果,它經常代表著心理活動中舊的、比較穩定的一麵。例如,品德不良的學生,在他沒有理解並接受社會和教育要求,內化為自己的需要時的心理水平,就是已有的心理水平。
中學生心理與行為的適應
上中學了,他們真高興。比起其他小學畢業生來,他們是幸運兒——以優異成績被一所有名氣的區重點中學錄取了。正如有人說的“上了重點校,進了保險箱,中考、高考不用慌”,他們像吃了定心丸,欣喜之外,倍感踏實。然而,開學還不到1個月,他們中就有人皺起了眉頭,期中考試沒結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就失去了笑臉。是什麼在煩擾著他們?
一、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他們本以為考上中學就可以鬆口氣了,沒想到層層隘口擋在麵前,要他們去闖:開學前的摸底考試題型新、題量大,許多人“成績不理想”,“沒發揮出原有水平”;一開學,就是七八門功課齊頭並進,哪科教師都說自己這門課重要,弄得他們抓了這門丟那門,考完這門溫習那門,忙得手足無措,急得抓耳撓腮。更有甚者,上了6年學了,竟還不會聽課,更不會記筆記!入學兩個多月,期中一考,成績大不如小學時的好,錄取時兩科成績總計190分以上,即平均每門95分以上,現在平均分隻有80分左右,有的科目僅僅及格有餘。不少學生連連叫苦,“我越來越笨了”,“我越學越糟了”。有的同學從此喪失信心,認為自己不是上中學的材料。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同學都退步了,也確實有同學進步了。這種進步並非以所得的絕對分表示,而是與入學時,他的成績在班級中所處的位置比較表現出來的。例如,有的入學時,名次排在最後。老實說他們僅僅是由於體育或文藝方麵有一定特長被照顧進來的。僅僅幾個月,學習成績排到了前10名。大家疑惑,這怎麼回事?
除了某些偶然因素,如自己病了,家裏出了點事,粗心大意等之外,主要是由於對中學的學習生活適應能力不同造成的。
適應能力是人在複雜的新環境中能順利地生活下來,並得到發展的一種能力。其實,不僅是人要有適應能力,任何動物都要有適應能力,否則就不能生存。據說幾百萬年前,陸地上生活著一種巨猿,高3米,重約450千克,現在沒有了。現在最大的靈長目動物是猩猩,與人差不多高,重約180千克。據說1.5億年前有一種巨型恐龍,肩高6.3米,脖子很長,頭可以伸向12米高的空中,重80噸,為現存大象體重的13倍,現在沒有了。現在我們見到的蜻蜓翼展最大的約7~8厘米,但約3億年前,有的蜻蜓身長約半米,翼展為70厘米。是不是現代的生物退化了?不是,而是在長期生存競爭中,小而輕的物種比大而重的更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劇烈變化。
這種劇烈變化包括冰川活動、地殼運動、氣候異常造成的自然環境巨大變遷。當然,至今海洋中仍生活著一種長達27米,重130噸的藍鯨,它之所以能生存,隻是因為海洋中受上述自然環境巨大變遷的影響不大而已。
上麵談到的是動物對自然環境的適應,作為人不僅要適應自然環境,還要適應社會環境。小學到中學的適應,就是對新的社會環境的適應。適應能力強的學生,即使他在小學階段的成績不拔尖,也能因很快熟悉並習慣中學的新的學習生活而進步;適應能力弱的學生,即使原有基礎較好,也因不能很快熟悉與習慣新的學習生活而落伍。
二、增強自己的適應能力
那麼,小學升初中,應具有哪些適應能力?首先要學會觀察、分析。
1.需要觀察分析的內容
小學的主要課程是語文、數學。小學升初中的入學考試也隻考這兩門。一上初中,主要課程除了語文、數學,又加上了外語、政治、生物、生理衛生等幾門。常常是數學課堂練習還未做完,語文教師已進教室;剛剛複習完的漢語拚音,又和新學的外語字母產生混淆。過去寫完語文作業,就做數學作業,現在一天五六節課下來,就有四五門作業,要讀要背、要寫要算……有時竟忙得拿起這門,想起那門。這是一種從內容少、門類少、任務單一到內容多、門類多、任務複雜之間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易使學習活動雜亂、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