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心理成長篇(2)(2 / 3)

小學時,班主任幾乎都是語文、數學任課教師,有時一位教師同時承擔兩門課,對教師講課的方法、風度很好適應;現在七八門課,就由七八位教師承擔,每位教師都有其自己講課的風度和特色,一時難以適應的同學,必然會影響聽課效果。

小學的學習內容,主要是要弄清“這是什麼”、“這是怎樣的”、“怎麼做”;中學的課程內容中有不少不僅要弄清“是什麼”、“怎麼樣”、“怎樣做”,還要弄清“為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因此,小學學習時,上課注意聽講時的任務是弄清“是什麼”、“怎麼樣”、“怎麼做”;課後主要任務是記憶與練習。中學聽課時的主要任務在弄清上述幾項內容的同時,必須認真思維,要弄清結論的由來,問題的引出,材料的搜集,以及如何進行推導,如何驗證結論等。這樣,僅僅會記憶和多練習顯然是不夠的了。一個不會思維的學生,一個還習慣於努力去記憶的學生,可能因此而落伍、掉隊。

小學時,每堂課,每種活動幾乎都有教師跟隨;上了中學,自習課很可能沒有教師,因為班主任還兼著其他班的課。課外活動,包括班會、隊會活動、體育活動等,由於要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精神,也常常由學生自己組織。教師僅僅是出出主意,幫助想點辦法而已。一個聽慣教師安排、依賴性強、自覺性差的學生,一個“老貓不在,耗子翻天”的學生可能因此而放鬆自己,使自己落伍、掉隊。

2.提出適應環境的新問題,

自我調整在觀察分析了客觀情況之後,還應對自己的主觀狀況進行觀察分析,可以問以下問題:

(1)自己是否會主動安排學習,是否經常在等教師的安排。

(2)自己是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有固定的學習時間(晨讀、放學後的作業時間),固定的學習地點及能否獨立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3)自己是否有良好的學習方法:

①課前預習:是否預習,如何預習;

②課堂聽課:注意聽懂還是注意記憶,能否將重點內容記下來,能否找到重點問題,是否來得及記筆記;

③課後複習:是否複習,如何複習,是背、抄、默,還是比較、歸納、總結;遇到困難或問題立即請他人幫助,還是自己鑽研,獨立完成,或者經常抄襲;是否像重視完成書麵作業一樣重視完成口頭作業;注重平時學習還是注重臨考突擊。

(4)是否學會自我評價,還是隻依靠教師打分,得了好分或得了壞分情緒是否波動。

在上述對主客觀條件分析基礎上,必須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努力改變自己不適應中學學習生活的各種影響。

3.自我調整注意事項

調整自己的行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兩點要請青少年朋友注意:

(1)要弄清自己需要調整哪些行為,如獨立安排學習計劃、自己管理自己等。

(2)要堅持。

調整行為就要破舊立新,這不同於在空地上建新的房屋,而是先要拆除舊的房屋,這個過程難度大、時間長。沒有堅持的精神,一遇到困難,又按小學時的習慣去做,當然不能很快成為合格的中學生。

少年期身體的成長變化

從小學四年級起,娜娜就經常和媽媽比個兒。比的結果,總是輸給媽媽。從六年級開始,尤其在初一,娜娜開始超過媽媽,現在上初二了,已比媽媽高出四五厘米了。這兩年,娜娜怎麼長這麼快呢?

一、成長周期

有人把人的一生分為3個階段:生長期、成年期、衰老期。

生長期大約有二十四五年。這又可以分為胎兒期、嬰兒期(0~3歲)、幼兒期(3~6、7歲),兒童期(6、7~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14、15~24、25歲)。其中,有兩個時期生長發育得特別迅速,稱作生長高峰期。

第一個生長高峰期是胎兒期和嬰兒期。從一個隻有一個句號1/4大的受精卵,發育成一個約3千克重,50厘米長的成熟胎兒;在嬰兒出生後的一年中,體重可達9千克,身高可達75厘米。這就是說,這22個月的時間內,這個小生命是以億倍的速度生長發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