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促進第二性征(副性現象)的出現。下丘腦和腦垂體大致按下列年齡,控製不同性別的人性機能的青春發育。
據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發現,目前學生青春發育期有不斷提前的趨勢,突增高峰年齡為12歲左右。
娜娜比媽媽高了,隻是自己生長發育的一部分。讀了上麵的內容,娜娜是不是知道,自己的身體還有哪些變化?
但是,娜娜還應知道,我國青少年的生長發育,雖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直處於加速階段,但是,我們與近鄰日本相比,仍有差距。以青春發育突增期的12歲和發育基本定型的22歲兩組身高、體重、胸圍3項發育指標與日本同齡人相比,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差距。
看了上述數字,娜娜和你的夥伴們有什麼感想?
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昌盛,青少年朋友們請注意飲食科學,加強體育鍛煉。
青少年成人感的產生
每星期一早晨,學校要舉行升國旗的莊嚴儀式。許多中學都要求初一年級的少先隊員,戴紅領巾,並在國旗緩緩升起時,向國旗行少先隊隊禮。為此,教導處和少先隊大隊經常要檢查少先隊員們是否戴紅領巾。為了遵從學校的要求,少先隊員們大都認真做到。可是,國旗剛剛升起,教師喊完“禮畢”,隊伍尚未解散,不少學生已經開始解開圍在脖子上的紅領巾,待走進教室,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已摘下了紅領巾。
是同學們不熱愛紅領巾嗎?不,你看,許多同學不是正在細心地折疊、小心翼翼地將它塞進塑料口袋嗎?事實上,許多高年級同學,甚至上了大學,還珍藏著第一次入隊時戴的紅領巾。因為他們知道,它是紅旗的一角,每當看見它,總能引起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一、我長大了
那麼,初一年級的少先隊員為什麼不願戴紅領巾呢?這主要是因為許多學生一上中學就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學生、小孩子了,自己已長大,不應再戴上作為小學生、小孩子標記的紅領巾。這就是一種“成人感”。
什麼叫“成人感”?一個孩子從小一直處於家長或其他成人的照料、幫助、保護之下,已習慣了他人把自己當做孩子,自己也認為自己是孩子。表現為安於受照顧、被幫助。進入青春發育期後,個子一下子長高了,性機能開始發育了。當他們從鏡子裏看到自己身體長高了,形態有了變化,與周圍成人或幼小的孩子相比,感覺到別人變矮了;由於性機能的發育,女孩子出現了月經,男孩子出現了夢遺,伴隨著這些生理變化,還出現了一些過去沒有體驗過的微妙的難以啟齒的欲望。這種對自己的外部形態的觀察與內部出現變化的體驗,綜合出一個結論:我不是孩子了,我長大了。這就是“成人感”。
這種成人感,不少學生在小學高年級時已產生。由於在小學這個社會環境,包括小學教師的教育管理方式,課程設置,以及社會對小學生的期望,這種成年感並不十分突出,也沒有得到發展。天天戴著紅領巾上學,天天放學排隊回家,雖然有的同學也有點不高興,卻也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的不愉快。然而,上了中學,多數學生立刻感到:我是中學生,我長大了,不願別人把自己當小孩子。不願戴紅領巾,正是為了避免別人將自己錯當做小學生、小孩子。
二、成人感的心理過度
成人感的產生是一個人從小到大的重要轉變,是脫離幼稚,走向成熟的一種標誌。一個人隻有當感覺到自己長大時,才會體驗到自己肩上所擔負的社會職責,才會像前輩一樣確立符合社會所需要的目的,去為社會作貢獻。
隨著成人感的產生,獨立、與成人平等、受到成人尊重的需要也產生了。他們要求受到成人的待遇。這種新的需要與周圍人們已習慣了的教育管理方式常常產生矛盾;這種新的需要也與自己已習慣了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知識經驗、體力發展水平產生矛盾。
如小學時,班主任老師幾乎每節課都跟著,大大小小的事情隻要聽老師的就行;上了中學,班主任老師還要教其他班,許多事情老師還特意要同學自己管,要自己管自己就有點不習慣。這說明剛剛告別童年的少年,盡管有了作成人的要求,也有了作為成人的某些條件與體驗,卻還不是成人,是半兒童半成人,表現為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賴半獨立。
這就是說,這個時期的個子已像成人,而骨骼、肌肉、神經係統、內髒器官、內分泌的發育都未完成,還不能像成人那樣承擔生活的重任;雖然有著獨立解決問題、處理事情的要求,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尚未改變,知識、經驗的缺乏,社會視野的狹窄,以及尚未經受困難、挫折的磨煉,致使不少在成人看來比較簡單的問題,對於少年仍表現為手足無措,或事與願違,好心辦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