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所謂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賴、半獨立,既指實際上還幼稚,還不成熟,還不能完全獨立,還需要成人幫助,也指少年本身在心理上有擺脫成人管教、“束縛”的需要,又有希望獲得實際幫助的需要。這就是,想獨立,想掙脫成人管束,心理上卻難於不依賴人;想像大人那樣做事,卻難免做出幼稚的事。
這是由兒童向成人過渡的重要時期。許多少年充分利用這一精力充沛,正在積極發展的大好時光,學習書本知識,學習社會,適應不斷變化的生活,為一生的事業、成就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少年時期驚人的創造力
你們知道北京二中的劉慧軍同學嗎?盡管學業任務很重,盡管她的父親重理輕文,每天下午放學後,她總在學校所在胡同內的小書店中,沉浸在神奇浩瀚的曆史海洋之中。第一篇《太平天國的故事》完成時,她才初一。以後經一學期的奮鬥,又完成了有二、三十萬字的小說——《漢光武帝》。其他還有《耿弁東征記》、《少年皇帝》,都在《兒童文學》上發表過。
劉慧軍同學就這樣,充分利用少年期尚無沉重的社會與家庭負擔,大腦已能承擔接受大量複雜信息,進行抽象邏輯思維的大好時機,像蜜蜂一樣在知識花叢中采集、吮吸花粉、花蜜。
美國學者萊曼曾研究了幾千名科學家、藝術家和文學家的年齡與成就,認為青春期是創造和成長的最佳年齡期;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張笛梅統計,從公元600~1960年,共有1243位科學家、發明家,產生1911項科技發明創造,最後得出結論:青春期是創造的黃金時期,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思想最解放,最能有所發明和創造的時期。
愛迪生16歲發明了電報自動發報機;伽利略17歲發現了鍾擺原理;牛頓23歲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並開始從事微積分的創造;瓦特23歲開始研究蒸汽機;海森堡24歲建立了新量子力學;愛因斯坦26歲發表了光電效應……沒有少年時期廣泛的積累、專注的探索精神,難以在青年時期作出如此重大貢獻。
青少年獨立意識的覺醒
“不要管著我,不要跟著我,不要每走一步都束縛我,不要照看和不信任我,用繈褓帶子捆住我,也不要總是提起我在搖籃裏的情景,我已長大成人。我不願意別人牽著我的手。我麵前有一座高山,這是我生活的目的。我看著它,想著它,想攀登它,但是,我想獨立攀登到這個頂峰。我已經上來了,邁出了最初的幾步;我攀登得越高,發現在我麵前的視野越開闊,我看到的人越多。展現在我麵前的廣闊無垠的一片令人感到可怕。我需要成年朋友的支持。如果,要我講這話,我感到羞愧和可怕。我希望,大家認定我是獨立地、自力更生地達到頂峰的。”
這是蘇聯著名教育家瓦·亞·蘇霍姆林斯基闡述的青少年的一種心理要求,是否符合你的狀況呢?
一、掙脫束縛、求得獨立
一方要擺脫成人的管束,一方對獨立要求的不理解、不放心,造成了兩代人之間的矛盾。這對矛盾有時還發展到十分尖銳的地步:對抗、爭吵,甚至想離家出走,想脫離父子關係,想自殺……
青少年為什麼會有這種掙脫束縛、求得獨立的要求呢?這還是成人感的一種表現。
在世界各種動物中,人的幼年時期是最孱弱的。離開了他人的喂食、保護安全、幫助禦寒、清潔身體等的照料,是難以成活的。而且,這種依賴他人生活的時間,在各種動物中也是最長的。因此,依賴成人、在成人保護下生活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特點,依賴性也是孩子的心理特點。
青少年由於在包括身高、體態在內的形體上的變化,也由於內分泌,尤其是性激素作用所產生生理變化的體驗,使之覺得自己長大了,不是孩子了。長大了,意味著可以獨立了,不必事事依賴成人了。
這種獨立性表現在哪裏呢?
1.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
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情況嗎?那時頭腦中的問題特別多,而且一有問題就想問。從“天上的星星怎麼是一閃一閃的”,問到“如果我挖一個很深很深的洞,一直挖到地球的那一麵,我們能不能掉到美國去”。現在我們頭腦中仍有許多問題。例如“太陽係之外究竟還有什麼”、“地球上的石油和煤采完了怎麼辦”、“在太空實驗室中,真菌能否生長”。這些問題有時也問他人,但是,更想借助自己已具有的相當的閱讀能力,獨立進行探討與思考。這不能不算一種極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