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即使是思考前人已發現了的結論,仍然是十分可貴的思維品質。其實際意義並不在得出的這一結論,懂得了一個原理,而在於形成一種積極思維的習慣,學會有效思維的技能。這種習慣與技能,無疑對未來的多種工作都是必要的。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他還認為,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毛澤東同誌也提醒大家“凡事應該用腦筋好好想一想”。
可見,用自己的頭腦思考,而不以他人的頭腦代替自己的頭腦,無疑是獨立性的一個重要標誌。
2.自己作出評價
童年時代對事物真假、善惡、美醜、好壞的評價,主要是聽從成人的意見。看電影,電視、小兒書時,孩子總要問家長:“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家長的答複,便是孩子的評價。“老師說,王紅是好學生。”“媽媽說我很乖。”成人的評價代替了作為孩子自己的評價。
青少年總想自己作出評價,“唐僧有什麼好,一點本事都沒有”,“為什麼要歌頌小草?它東倒西歪,不能成為棟梁之材。如果希望自己當小草,就太沒誌氣了。”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敢於有理有據地與他人的觀點進行交鋒,這是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的一種表現。
具有這種思維特點的人,往往不采用常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依賴已有的原理,現成的結論,這種做法,有時不僅會遭到社會習慣看法、傳統勢力的反對,也會導致自己認識上的矛盾,心理上的不平衡。
科學家特羅特曾說:“如果我們老老實實地觀察自己,往往會發現:甚至有些新設想被充分提出之前,我們就開始反駁了。”
因此,提出自己的評價,首先要戰勝的是自己心理上的障礙——缺乏自信,其次才應具有不怕辱罵、嘲笑,捍衛真理的勇氣。這自然也是獨立性的重要標誌。
3.自己作出決策
請回想自己小學畢業報考初中填寫誌願的情況,無須多說,家長、老師說了算。初中畢業時自己往往已有一定的主見。在《苦惱時……》一文中提到的那位中學生,要報考農校的理由是這樣充分,說明了決策前的深思熟慮。1987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中學生時裝表演》中連獲“綻蕾”服裝設計大獎賽一等、三等、優秀獎的是黃莊職業高中服裝設計專業學生薛莉。她在初中畢業時,根據自己從小愛畫仕女畫,也愛穿漂亮衣裳的特點,暗自決定,報考服裝設計專業。
小學時乘車外出,常常要家長帶著;春遊、秋遊,要老師領著。上了中學,盡管教師、家長仍是不放心,總有幾個膽大的學生,悄悄商議著,要自己去旅遊參觀。
獨立作出決策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心理上斷乳的一種表現,就像小鳥的翅膀開始長硬了,要起飛,要自己去覓食了一樣。這無疑是邁出了真正獨立的重要一步。
4.獨立完成任務
在沒有成人幫助下完成任務,特別是完成那種比較複雜、比較困難的任務。如獨立完成燒飯菜、洗衣被等家務,拆修自行車、半導體收音機,到外聯係工作單位等。
獨立完成任務是對一個人實際能力的考驗,在這種實踐活動中,逐漸積累經驗,培養克服困難的毅力。許多成人出自對孩子的愛憐,常常給予較多的幫助,尤其在見到孩子有困難時。其實這會挫傷孩子獨立性發展的要求,使之難以擺脫依賴性。
小說《海水下麵是泥土》中那位當警察的父親,為了培養少年時代“我”的意誌,在狂風巨浪的惡劣氣候條件下,劃船出海,還強迫“我”跳下海,遊回岸。“我”幾次三番被巨浪吞沒,喊爸爸,喊救命,卻得不到一點幫助。“我”為了求生,不斷與死亡搏鬥,終於遊回了岸,取得了生的權利。從此之後,一遇到生死搏鬥,“我”總是想起這一次,堅信自己有能力,戰勝敵人,這就是獨立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作用,這是真正獨立的開始。
總之,青少年的獨立要求是心理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為作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的必要準備。